《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专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真诚无私的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人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老人与作者的几次交流。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反思本课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预习,做到不上不预习的课
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学能力。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基础。
二、大胆放手,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生学习浏览今天的导课谈话导入,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带进文本,而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经历了初读与精读,朗读与浏览,自悟与交流,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句子和积累语言的过程。尤其体现年段特点的是教学生学会浏览,通过浏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生学会总结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者在一位真诚无私的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鼓励下,由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出色的小提琴手,领悟了爱幼尊老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学会研读课文
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准切入点,形成对比,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学习2至8自然段,抓住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引导学生上接下连,组织学生品词析句,充分而有效地读,从而感悟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关爱以及良苦用心,做到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同时在读中训练语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去实践感受体验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变化,符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果你就是这位初学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能联系实际,平时受到表扬、鼓励时的心情,尽情畅想、畅所欲言,体会了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样拓展延伸文本,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阅读质量。
五、课堂上把音乐引进课堂,体现学科整合
课前的小提琴乐曲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专门挑选了《月光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体现学科整合。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虽然重视学生的朗读,但学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虽然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朗读的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读训练还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人们“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诺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无私的帮助。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像,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中,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入手,缺少整体性把握,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发言面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在教学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读中感悟,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4、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读首尾两自然段,思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对比的写法,师生合作的引读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赏析第二句,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教师用课件播放优美灵动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欣赏。同时,教师通过音调的变化有感情读(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时告诉学生这就“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充分表达了“我”暗自窃喜的心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后写作多多使用。学以致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贯穿于阅读,贯穿于体验。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只是提问“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是指谁?没有很好的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使下面的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三、引发的思考。
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些什么?
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上罢课,才感觉到空气是如此清鲜。也许是上课时太紧张的缘故吧!这也是久不经沙场之故啊。
选这篇课文,也属偶然,因为教材已经上完了,答应学生给他们上几堂人教版十一册的课文,上次已经上了一堂《草虫的村落》,学生被文章当中所写奇妙的昆虫世界所吸引。因此,想着这学期的公开课,就用这一册的教材吧!
看到《唯一的听众》,我被老教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
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利用这两条线索,牵引出整个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则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出发的。于是,我抓住老妇人的语言描写为主线,穿插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和我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作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子,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足以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我也改编了教材,期望在课堂上出现那令人震惊的效果。
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
1、围绕着主线,紧紧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两者一主一次,一暗一明,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老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2、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揭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在课堂上,限于时间,也因为事先未预设好而未亮相,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有的针对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写道:环境的优雅,为我能鼓起勇气练琴作了铺垫。有的针对文末“耳聋”的老妇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这儿要加上引号?难道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受到了讽刺和打击,对拉琴甚至其它事方面更无自尊和信心可言。这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是多么令人舒畅。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
3、巧妙的教材处理,适时地出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谈到我的琴声让老妇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句话时,我适时提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老妇人是不是真的是“耳聋”的呢?一下子众说纷纭。我出示课文中的一段话。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老师的激情朗读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当我读完这一段,我分明感受到同学们震撼,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一生说:“老教授分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首席演奏家,她听惯了高水平的演奏,怎么能够忍受这锯床腿般的声音,而且坚持天天去听,表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么平静。”“老教授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是聋子,而不教一些拉琴的技法呢?”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教授作为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居然天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拉琴,真是太伟大了!”有人在发出自己的感概。这些精彩的话语净在文章中的“……”。这个补白自己赞一下,还是相当成功的。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这样一篇课文,我用一个教时就完成了。容量是相当大的。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预习未到位,对文章的内容还一知半解,长期以往,可能这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但是由于是公开课,不把课文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部分讲到,又会显得平乏无味。因此,第一课时究竟怎么上?还待进一步思考。
其次,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呵呵,还有因久未上公开课,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等等等等。先反思到这儿,回去好好再想想吧!
同时敬请听课老师多多拍砖!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积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教学,我的收获: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让人间充满爱。人生的幸运是拥有真正帮助你的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6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7
1.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2.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整改措施: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2.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一课。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谈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一帆风顺善始善终,学生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教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仍然点多面广
近年来,我逐渐接受了“语文教学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学思想,平时的教学也在努力践行,可是,执教公开课时却又难以割舍了。不可否认,家常课与公开课是有区别的,家常课备课简单,仅依据教材、教参和手中的教辅资料撰写教案,着眼于问题解决;执教公开课,既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名师教案也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视频资源,资料多了,思路广了,就难以取舍了。
执教《唯一的听众》,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并存,两点都该抓,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与神态描写对“老教授的平静”的关注都是教学重点,两点都做了,却做得不够扎实。在40分钟的课堂上能抓住一点训练扎实就很不容易了,两者兼顾实在勉为其难。训练不扎实,以后学习另一篇课文时还会都抓都训练,依然不扎实,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在轻浮中行走了。
其实,本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却并非每篇课文都抓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是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时各有所侧重,这样就会减轻教学每一篇课文时的压力,也就不至于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鉴于此,单元备课乃至学期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单元规划乃至学期规划,才能明确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二、以文带文过渡桥好难找
引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学生阅读量加大,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多个课型结构同时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迫使语文教学不断变革。为了运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众多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以文带文课,今天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就是一节以文带文课。
学习《唯一的听众》,同时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当然,学习后两篇文章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花费时间并不多。但是,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并非毫无关联,学习《金色的沙子》是因为学习了《唯一的听众》的环境描写,再用《金色的沙子》训练,看学生是否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知遇之恩》是借年级组长说的三种人,让学生体会《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属于哪种人,借以表现对老教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必须有联系才行吗?是的。若没有联系,生硬拿来,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不伦不类,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不但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慢慢失去读书兴趣。那么,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的过渡“桥”是什么?目前,大家倾向于语言文字训练,在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在所带文章中训练语言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题也可以当作“桥”,知识归类也可以用作“桥”,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类人来表现《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对青年人的无私帮助。
三、课堂评价还是有意为之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因此,执教公开课时,总会设计几句评价语,用以增添课堂的亮色。今天执教《唯一的听众》,设计了表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读书广博,同时针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设计了能回答出老教师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同学的激励性语言。尽管在课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错,但我深知鼓励性评价若没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课堂就很难有光彩夺目的精彩。
课堂即时评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难以“习惯成自然”呢?仔细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小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忙。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人的基本方法。所以,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述,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我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终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有学者风范。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
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可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导致课堂气氛不梦想,拖堂的问题一向是我的教材,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提高。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9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通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
我和檀小所有教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团体视导,心境有些紧张。王颖教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我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经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景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本事,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十分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忙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本事,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教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教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经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必须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资料和形式上也各有不一样!传递的形式不一样,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结合本次《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学习机会》这一实验课题,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酝酿教法时,曾有两次设计。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描写,以图达到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但是,试教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再次深入钻研和把握教材,第二次教学时,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的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是我这堂实验课的探索方向。通过查一查、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练一练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觉得还是得到了点滴收获:
一、导入环节的音乐MTV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课前要求学生积极查找有关小夜曲和《月光奏鸣曲》的资料,搜集几首小令,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扫除学习障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就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问”,再次要求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结果学生的表现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因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愉快地在老教授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
四、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五、力求让学生在想象中领悟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出示了寂静的树林、老教授“平静地望着我”、“我”在专心拉琴的图片,并配上小夜曲,要求学生看着画面,听着曲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虽有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了这一堂实验课,在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2
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而“我”从那平静的眼神里能看到些什么?这些,课文都没写。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去感受一下当时人物可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题,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号自然段的补白连写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后通过原文的再现,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三、力求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努力达到“三给”,即给方法(自学提纲呈现);给内容(抓住重点语段);给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读书时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讨论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
四、德育实施润物无声
本课的德育实施点很多,如:老人的鼓励关爱,平易近人,体贴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等等,但是统观起来就是——关爱与自信。所以,在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的小结都力求照顾到双方人物的感受,并在小结中提升情感,板书中体现出来,以求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
课堂永远充满遗憾。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是:
一、整节课,对学生的自主性、全员性的体现仍需加强,对学生的牵引较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多,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过少,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本班学生朗读水平较差,学生不够大胆,不够自信。今后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二、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给我新灵感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三、对课文的钻研和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刻。没有对自读提示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课堂前后衔接不紧密。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深入钻研教材,备好学生这本书。课余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四、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因问题分析过多,课上到练笔处就下课了,导致了教学内容未能完整呈现。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之一。
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作者:刘江丽 来源:故县镇中心小学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结合备课中教学设计的四个方面,即:学法自动化;朗读多样化;理解多元化;问题焦点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人的基本方法。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到:“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有学者风范。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四、着力使学生在质疑中明确主旨:
我备课一贯以学生的预习本上的问题作为调查学生学情的重要凭据,也就是要摸清学生的阅读起点、疑点。经过统计,本课书,学生共提了31个问题,在其中我筛选了4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个直接融入备课,2个作为课堂相机处理。这两个问题便成为了本课的焦点问题:①我为什么不揭穿这个谎言? ②我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唯一的听众?使学生的阅读逐渐深入,有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他们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在课上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还是较为满意的,但是,第二个问题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挖掘不够深入,成为本课的遗憾。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拖堂的问题一直是我的教材,我将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找准学生起点,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眼神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作为教学的重点开展教学。上完了这节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
唯一受众这是小学六年级第二卷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学习要点,在本课程中,我主要采用掌握关键句描述的方法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问、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握文本的两条线索,主要学习老教授的描述,辅之以对“我”相关心理动作变化的描述,并努力将这两条线适当融合,让学生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老教授的爱和鼓励对年轻人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量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在听、问、想、画、讨论之后,还有很多遗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阅读表格少,指导不够深入。虽然学生们可以理解这位老教授是一位善良的老人,他了解教育方法,关心年轻人的成功,但因为床上用品不够,主角的情感把握不够大胆和准确,学生们在阅读老教授的语言时不能松懈,阅读语调不够。
二、感知不足。虽然我们可以掌握老教授的语言表达为关键的教学,教师挖掘自己太深,没有学生的头脑,并以教师为基础。当了五年的老师,我们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因此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知也相对肤浅。
三、课堂联系不够紧密。例如,介绍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学生在课堂上通读课文的时间太长,老师讲话太多,等等。这些链接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四、中国风味在课堂上的体现。虽然我总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阅读拼字,但我练习得不够。虽然我在课堂上安排了省略号,并且预设了一个用笔练习,但由于课堂容量大,我没有让学生用手写字。我说得很匆忙。这种工具性的体现是不够的。
如果我再谈论这篇文章,我会说“文中的老妇人把你,“这个问题让学生主要掌握老太太的语言和表情。在报道时,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抓住一点,让学生多分析,说得透彻。最后,老师从语言和表情中总结。体验、欣赏和鼓励是最重要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努力练习钢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学生们能更多地欣赏和鼓励他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
《唯一的听众》写一个小男孩从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帮助他成长的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
课上,我通过适当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主要通过两条线索,即老人鼓励的话语和老人平静的眼神的解读,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从而自悟出文章表达的情感。
首先,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直奔首尾段,对照变化,设置悬念。我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
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开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丧,
生:后来,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
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
生:后来,他成功的变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时,学生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于是就带着强烈探究欲望进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接着,精读重点段落,潜心研读,品味语境,体验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渐进的鼓励,我让学生找出并反复诵读老人的四处语言描写和三处神态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鼓励“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激励学生体会每一句鼓励的话语和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还设计了说话训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1)当“我”拉出像在锯床腿的声音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3)当“我”渐渐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
同是“平静”,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下却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和鼓励,读出了老人对“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思路理清了,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更加深刻了。
虽然这堂课上我的朗读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感悟反复读,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学生的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上的练习不够。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换,省略号的补白,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结合,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有点走过场了。
四、评价语言不多。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的评价语言略显单薄,我觉得这也是今后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
《唯一的听众》一文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让在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基础上,体会作者通过人物言行、神态等刻画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课堂导入所创设的情境如若能令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那么这个导入将会为整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考主动性埋下伏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导入中引用课文首尾两段形成一个反差。让学生明显感觉到“我”由一个毫无自信的小提琴白痴到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转变。从而引入了这个转变的引导者————唯一的听众(切入课题)。在学生的朗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读了文段和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随而,在学生的提问中,归纳成了本课教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唯一的听众她做做什么事?”“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了学生的自发的提问,那么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也是相对积极多了的。而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阶段学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过为了能够对人物了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语言以及神态这两个方面去入手。这同时又能够为解决“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好铺垫,所谓一举两得。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为对我产生极大的鼓励,给予我成功的动力。我在学生深入研读人物语言、神态的句子前加入了那么一个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组能够体现“我”丧失自信的词语,以及一组体现我重燃信心的词语。并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去感悟前后判若两人的“我”。从而引导学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诗一般鼓励的语言,以及平静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这一思考方向。
在研读人物语言以及神态的环节中。充分的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渠道。对于“老教授”的语言,往往是先粗读谈体会;再细读品语气;最后运用理解到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老教授”的话变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够在朗读的语气中充分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品读“老教授”眼神时,我还加入了这样的环节进行延伸:每次平静眼神时,想象老教授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那三次平静的眼神背后的深情厚谊,还能力透纸背欣赏到“唯一的听众”那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又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铺设了台阶。
回想这节课,那个能够引发学生产生质疑的情境导入可以作为引子,而透过比较“我”的变化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语言、神态上来,可谓铺设了一条铁轨。而在其后的诵读以及思维拓展训练就提供了让学生体味的前进动力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6-10
《唯一的听众》课文读书心得体会06-09
教学的反思06-29
《比尾巴》教学反思08-15
《大海》教学反思08-13
教学反思模板08-11
《风》教学反思08-10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08-09
《春天》教学反思08-09
蜜蜂教学反思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