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香救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
、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沉香吃尽千辛万苦向华山奔去。这一段话,我请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像,有些孩子回想到了《青蛙看海》中坚持不懈的小青蛙,想到了《大禹治水》中不辞辛劳,走遍千山万水的大禹。在教学到沉香翻高山,跨深涧时想到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山高路陡”等词语,在沉香只吃几个野果,只喝几口泉水时想到了“餐风饮露”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不仅概括了句子的意思,也让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词语。他们还在想象中看到了在茫茫沙漠中、在崇山峻岭间、在荆棘丛生的'荒野里沉香那瘦小的身影。接着,我就请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沉香,接受老师的采访。沉香啊,你的脚上怎么有这么多的血泡,你疼吗?你的身上怎么有这么多的血痕,你疼吗?你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你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啊?
二、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我说:当沉香站在华山脚下,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接着,教学完全文,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这个说话训练,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真是丰富,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如: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后,妈妈抚摸着沉香的头说:“好孩子,你受委屈了。你的身体好吗?你过得好不好呀?”沉香激动地说:“妈妈,我好想你啊!现在我终于见到你了,我心里好开心。妈妈,您在山下一定吃了很多苦,好妈妈,咱们现在一起回家,以后我们要天天在一起!”这段训练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能知人间冷暖了。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课堂评价方面,深感教师的评价多,学生互评自评少。评价形式单一,特别是在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我不够重视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以后的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对这两个方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才使课堂评价更有价值。
此次尝试课后,更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渗透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过程。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2
《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而又感人的神话故事,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孩子们对故事情节也已经了如指掌,这个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如何使学生深切体会父爱子、子念母的人间真情呢?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不在乎”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让学生自读,然后小组交流,引领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感悟文本,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了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教学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与其母亲相见后会说些什么?同桌合作演一演说一说,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学生演完后我拉着一名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终于见到你了!”这个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非常想您啊!今后,我们一家再也不分开了!”教学中把自己溶入角色,把学生溶入角色,师生一起演一演,想象母子团聚时的感人情景,体会母子团聚的欣喜和不易。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3
今天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就有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迷惑了,因为字典上的解释他们并不理解。我突然发现,解释词语,以词解词,教学参考书(或是字典词典)上怎么说,原封不动到交给学生,结果学生记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词义解释,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想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以具体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更是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经过这一思考,我决定丢开教参和词典,让学生们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表演来体会。两个学生分别演沉香和爸爸,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沉香”又问,“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又过了一会儿,“沉香”又着急的问:“爸爸,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我到底有没有妈妈,您告诉我呀!”“爸爸”无奈的摇摇头,终于讲出了真相。经过了这两个同学的表演,其他同学马上对“再三”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体会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的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理解人物心理和说话训练上:
当讲到沉香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用“奔去”,而不用“走去”?引领孩子们角色换位,衔接上一个故事,从而体会沉香的救母心切。
第二小节是个重点,我让孩子们自学,把自己当成是沉香,一边读,一边想象路途的艰辛,并且找出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想一想为什么说他辛苦?孩子们通过自己朗读品味,通过角色换位,通过小组交流,找到了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对沉香的敬佩。接着,在交流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沉香啊,你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你辛苦不辛苦啊?孩子们告诉我不辛苦,我又问:沉香啊,你为什么不感到辛苦?孩子们说:因为我要救妈妈。我继续问:沉香啊,你饿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孩子们一一回答了我。我又问:沉香啊,你脚上的血泡是哪里来的?血痕又是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啊?孩子们用他们的理解准确了作了回答。这样的.情境的创设,不知不觉就将孩子们引到了沉香的角色上,为更深刻理解沉香的心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第四小节,我说:当沉香站在华山脚下,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接着,教学完全文,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这个说话训练,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真是丰富,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已经长大了,知人间冷暖了。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5
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就有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迷惑了,因为字典上的解释他们并不理解。我突然发现,解释词语,以词解词,教学参考书(或是字典词典)上怎么说,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结果学生记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词义解释,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更是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经过这一思考,我决定丢开教参和词典,让学生们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表演来体会。两个学生分别演沉香和爸爸,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沉香”又问:“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又过了一会儿,“沉香”又着急的问:“爸爸,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我到底有没有妈妈,您告诉我呀!”“爸爸”无奈地摇摇头,终于讲出了真相。经过了这两个同学的表演,其他同学马上对“再三”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体会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
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6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刻意去抓“苍老”一词。但学生有这个疑问,且可作为文章的突破口。我也就顺水推舟。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回答是那么的'踊跃,那么的深刻。他们的回答,使我更深的认识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
也鼓励我更大胆的进行教学。他们有了对“苍老”这一词的深刻认识,那么对沉香救母的决心也就能有更深的体会了,为后面理解沉香为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
和不畏千难万险做了很好的做了铺垫。也正因此懂得了小沉香默默攥紧了拳头这一举动。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7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继续与延伸,主要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的过程,要求学生能体会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诚之心,懂得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这一单元都是体悟亲情、感情类的文章,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从文章中不易体会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动了一番脑筋
一开始,我从复习旧知导入,将《沉香救母一》中的五个成语导入进来,使学生回忆《沉香救母一》的内容,然后进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是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已学课文,巩固了知识,而且给新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在课文行进过程中,我抓住了“孝心”为文眼展开全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们去画一画文中能体现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来交流。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开,通过学生练说、师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理解这个词。第二段是重点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动词、数量词,让学生体会沉香的不畏艰辛、救母心切,多种方式练读体会沉香的孝心。在讲到“高耸入云”时,让学生齐诵《咏华山》,从学生已有知识上拓展,让学生理解巍巍高山,体会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设计设计沉香与母亲相见时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演一演。学生们开始演的时候容易笑场,后来改为师生共演这一段,效果比较好,基本达到预想的设计。
全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体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最后一段理解“高耸入云”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板画。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8
本课是神话故事《沉香救母》的第二部分,记述了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孝心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凶恶的二郎神,力劈华山,救出母亲。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奔去”特出沉香救母心切。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抓住“翻过、跨过、划下、磨出”等词语及句子来表现沉香为了救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从而表现沉香救母心切和有孝心。在第二自然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一点也不在乎”引导学生讨论。他不在乎什么?他为什么不在乎?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第二自然段中,沉香救母心切,付出很多辛苦,当时我试着让学生用成语归纳沉香一路的艰辛,当时学生能说出“千辛万苦”此词语,对于“伤痕累累,跋山涉水,餐风饮露”这三个词语对于学生较不能灵活运用。
教学第四自然的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联系课件,想象母子团圆的感人场面及人物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对于“劈”可以让学生动作表演此字的意思,并充分展开说话练习,母子团圆时,沉香会对母亲说_____,母亲会对沉香说_____。由于指导不到位,学生说话联系只是干瘪瘪的几句话,课后想想,还是由于上课时对学生感情引导不深入,让学生感情没有得到渲染。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9
本文是续上篇的第二个故事,内容生动而又感人。主要讲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教学时,还是延续上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一起紧扣文章的字眼,从关键词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请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紧扣“不在乎”这个词,问孩子们,沉香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并联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分别与“几座、几道、一个、一道”进行比较,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了沉香的不畏艰险,救出母亲的顽强意志。之后,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通过交流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感悟。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创设情境,把自己当成沉香的“妈妈”,让孩子作为沉香,此时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会说些什么?我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一边扑进我的.怀抱,一边望着我说:“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我想,这节课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学,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以学生为学,一切以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0
课文是一个民间神话传说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多处情境,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我怎么没有妈妈呢?”从而体会出父亲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懂得心情,然后再来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部分。
尤其在第四小节中,沉香刻苦地习武练功。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每天都起早贪黑地习武练功,即使是练得腰酸背疼,也不放弃的时候,我不断地追问,让学生想象在烈日下、雪地上沉香刻苦练功的形象,小朋友都被其坚强勇敢,一心救母的精神感动。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1
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可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而这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够注意生成的话,就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今天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吴正涛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吴正涛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上完课,我还久久地为学生能有如此的理解骄傲,也为自己惭愧,如果没有吴正涛的“误打误撞”,这将是堂失败的课。
我对自己说,永远别小看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你灵感的激发者,是你工作的改良源。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2
《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学生心中已经对人小志大,不畏艰险的沉香充满了敬佩,已经熟悉了故事内容。如何让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呢?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3
《沉香救母》是一个民间神话传说,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徐老师在上本课时,我觉得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沉香救母》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但课文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描述上,学生的体会就不会很深刻。所以,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小沉香,再三追问父亲“我怎么没有妈妈呢?”从而体会出父亲久藏心中的苦痛和小沉香又难过又气愤懂得心情,然后再来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这部分。
二、尊重个性、以演助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如第四段中,徐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沉香的父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的`。有的学生说是害怕,有的说难过……老师并没有多加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朗读和表演来体现出他的感受。徐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化语言文字。
三、词句训练,重视积累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是比较多的,对字词的巩固、积累是相当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进行字词训练,这就能减少课外机械地识记,抄写,提高识字的效率。所以,在课的一开始徐老师就出示了课文中的一些难读的字词,先指导学生读正确,再读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词句训练,能帮助学生合理迁移,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4
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之中。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学生特别喜欢情境教学,因为录像创设与文本息息相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愿学、乐学。本堂课,我始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好的机会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表现在课堂评价方面,深感教师的`评价多,学生互评自评少。评价形式单一,特别是在综合性学习评价中,我不够重视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以后的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和方法,对这两个方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这样才使课堂评价更有价值。
此次尝试课后,更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渗透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过程。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5
一节课结束,我想了很多,由于是公开课,我没有了平时的随意和随兴发挥,学生也由于我课前的思想教育而有所约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东西,我认真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
课前我 针对 学习 目标,我首先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时主要的段落,教学的重点是:紧扣文中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紧扣文中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深入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爱”。创设情境,围绕“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像说话。
教学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突破重难点:
1、抓关键字词体会沉香救母的急切心情。如第一自然段的“救母心切”,并且积累相关心情急切的词语。
2、通过句子比较,凸显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如:“一个个”、“一道道”与“一个”、“一道”的比较。并且出示了一组句子,进行填空。
3、创设情境,进行心灵对话,与人物产生共鸣。如:与沉香的.心灵对话,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是什么,深入体会“一点也不在乎”。
4、抓住留白,想像说话,如: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体会沉香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5、结合本单元“亲情篇”的主题,拓展围绕母爱的小文章和名言,让文本得以延伸。
虽然我做了不少努力,但 仍有 许多 遗憾: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挖掘没有完全呈现,留白想象的句子由于 设计时有点难度, 学生答不上来,我越主代庖说了 ,也许按照文中的句式进行延伸练习,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母子相见情景,没有充分展现,我想还是我的引导有所欠缺。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我 会一直 努力向更高地境界去攀登!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爱迪生救妈妈》教学设计12-06
教学反思06-07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8-25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7-15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08-08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6-22
通分教学反思06-20
《村居》教学反思06-21
白鹅教学反思07-23
《太阳》教学反思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