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时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
《认识时间》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很多值得我总结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设计的过程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而后出示上课画面和8时15分的钟面,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并就此引入课题。
2。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功能。借助课件引导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8时05分写时为什么要用0点位。学生在讨论中说出“因为写8时要两个0”“5分的十位是0”,我觉得学生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到认读时间时,学生的智力已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分散,而我组织教学又乏术,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在认读时间中,由于心态较急,对于认读方法没有详细小结和强化,而设计的练习梯度较大,没有循序渐进(认读9时25分后就跳到认读2时45分)。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4、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这有什么好办法吗?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2
13:42:40认识时间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本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一册已经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教学5分5分地数,1分1分地数,一年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结合实际。课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家里的钟表,再画出自己喜欢的钟面。从观察到画,学生对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再利用课前画好的钟面,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分针指着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学会了5分5分的数。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发现有学生把5时55分认成6时55分,经过个别辅导,补救过来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忆上课情形,认为经过上学期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时针,同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过于强调的是有关分针指到每一个数字是多少分的内容。学生也受老师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错误认识。因此在下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分为几时多一些、几时半、几时多得多这三种情况,加深对时针的正确认识;接着学习5分5分的数。学完后把时针表示几时与分针表示多少分合在一起,就是钟表上的这一时刻。
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原因:
一、没有对旧知及时的复习,没有对旧的重点知识强化。
二、对于“分”这块应该强调一一对应关系,如:2对应10,忽视这块知识。
三、把学生看的太高,讲每一节课前,对学生实际接受情况。
四、不要把课设计的太满,让学生消化不了。
认识时间同步习题
一、填空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大格是( )分;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分针从12走一圈回到12是( )分,也就是( )。
4.分针从2走到6,走了( )分;时针从2走到6,走了( )时。
5.新闻联播晚上( )时整开始,要播放30分,( )时( )分结束。
考查目的:了解钟面上的基本知识,知道时针和分针位置变化的关系,以及二者反映出的时间上的变化。认读时间,并结合钟面进行简单的推算。
答案:1.12, 60 2.1, 5, 1 3.60, 1时 4.20,4 5.7,7时30分。
解析:第1题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大格和小格。
第2题注意时针、分针的对比,区分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的不同。
第3题分针绕钟面一圈是1时,也就是60分。
第4题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走4格所表示的时间。
第5题需指导学生掌握,过30分针要走6大格,推算出分针的位置,进而读出时间。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可用钟面学具拨一拨。
二、选择
1.一堂课的时间是( )。
A.40小时 B.4分钟 C.40分钟
2.现在是6时30分,过一刻后是( )。
A.7时 B.6时45分 C.6时15分
3.时针只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5,这时的时间是( )。
A.5:25 B.6:25 C.5:30
考查目的:认识时间单位,能将合理的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时间的认读和书写。认识“一刻”的含义,并会简单的推算。能根据时针、分针位置的描述,说出具体时间。
答案:1、C 2、A 3、B 4、B 5、A。
解析:第1题主要是区分时和分,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可指导学生使用排除法解题。
第2题读钟面上的时间,先看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钟走过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讲解时可利用钟面拨一拨,关键是让学生找准时针在钟面上走过了哪个数。
第3题注意4:05的书写,提醒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第4题知道“一刻”表示15分,“过一刻”就是在30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
第5题脱离了钟面,仅根据对指针位置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具体时间,较抽象。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利用钟面辅助理解。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3
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4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本节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很陌生,因为有了他们生活上的经验,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为认识整时的方法,能够正确认识整时。一节课下来感觉有成功也有需要整改的地方,下面我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也更能抓住学生的特征,心理特点,让学生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自己感知探究。
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境图入手,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景感知是早上7时,让学生自己获得认识整时的方法,于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拨一拨1时、2时、3时……,教师利用学具演示,学生观察,感受到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始终指向12,时针指向1就是1时,时针指向2就是2时……引导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达到本节课目的。
3.本节课既注重教授知识,又渗透思想教育。
在完成做一做《小明的一天》练习题时,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时间小明所做的事情,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感受到了小明一天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同时在练习题中让学生感知6时和12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一天有两个9时,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知道一天有24小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本节课学生能够将知识完全掌握,感觉学习很轻松,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时最好再渗透书后习题出现的类型也讲一些,比如: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等,这样使教学更加有深度,不但书后习题解决而且思维得到发展。
2.教学时间分配不均导致课堂效果逊色。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5
前天听了我校荆睿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荆睿老师是我校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帅帅的,是一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阳光男孩,荆老师的汇报课讲的是《认识时间》,整节课,他不紧不慢,脸上始终面带微笑,从其课堂上可以看出荆老师是一位性格温和、亲和力极强的老师。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
1、借助课件教学,能把抽象的时间教学变的直观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2、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准备的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钟表,我看到有很多学生制作的小钟表形式多样,很漂亮,借助于制作的学具,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积极性将会更大。
当然由于荆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特提出以下几点,共同学习:
1、数学课上师生互动特别重要,本节课师生互动很少,或者说学生不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不知道该干什么,经常出现启而不发、没有响应的尴尬局面。
2、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逻辑性、严密性更要通俗易懂性,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说的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说的既准确又浅显易懂是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时应适时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这将会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今后荆老师在师傅的带领下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知道1时=60分,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重点是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和正确写出几时几分,难点是学会正确读取时间的方法,特别是快接近下一时刻的时间认读。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学具、课件演示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从学生最后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也是相当不错。通过这次听课让我懂得了无论怎么难的知识点,只要我们教师不着急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来说,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来理清,这样所到达的效果远远超出教师直接教给孩子们。
《认识时间》评课稿《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的方法,知道1时=60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较困难。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两者混淆。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这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6
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的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60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5分5分的认识时间探讨1小时=60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第二节上课的时间9:30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讨论、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学8:15分的认识。在教学时运用实物钟、钟面模型、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5分5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缺点:
1、教学时板书还不够规范,每个钟面模型下时间的两种写法板书不全。
2、在教学1小时=60分时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7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本课一开始,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顺利地引出新课,马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时比较难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老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一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时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和时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老师也有放手让学生尝试认时间,让学生用旧知的迁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课的难点例如7时45分、4时55分这样的时间,时针靠近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会看成8时45分、5时55分。当学生出现这些错误时,我觉得老师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或者用小闹钟动手拨一拨,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乐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渗透德育教育。一分钟能做什么?老师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分为“认识钟面”、“认识几分”、“读、写钟面的时刻”、“教学时与分的关系”四个环节。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认识钟面”重点认12个大格和每个大格里的5个小格,课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这为认识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铺垫。认识分针指到各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难点,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大格一大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时间,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写钟面的时刻,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认这个钟面的。时与分的关系难在1时=60分的推导,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拨小闹钟,认真观察分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圈又回到12,时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里,分针转了一圈,时针走了1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圈是60分。让学生自己发现1时=60分,即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8
这周学习了《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5分5分的认读时间,知道1时=60分。
从之前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再根据主题图让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紧接着探究怎么读、写时间。重点强调8时05分写时要用0点位。
但是知识点太过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意中学生又迷糊了,有些学生对旧知识忘得干净,分不清时针和分针;二是上半节课想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至没有时间进行认读,只能到下一节课,等下一节课重新讲解时学生已经失去的激情。
从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看,当出现几时45分、几时50分、几时55分时,学生对于时针的确定容易出错。所以还是需要加强理解和认知,观察体验指针转动的过程,重点在于分针转动,时针也在慢慢转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而不是通过语言去总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这样太抽象了。学生不能精确地掌握这一点。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9
二年级“认识时间”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它是在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随着电子钟表的广泛使用,很多学生平时很少被父母赋予认钟的使命,对以前学过的有关钟面的知识有所忘记,因此对于认读钟面时刻,学生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为此,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认识钟面,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钟面上共有几个大格,并复习整时、几时半,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后教学几时几分的认读。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复习整时和半时的时候,借助于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新闻联播。后边练习读时间的时候也是结合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场景。
在学习钟面上12个数字对应的分钟数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数数方法的引导,5个5个的数,更快的方法是借助于5的乘法口诀。怎样看“几时几分”的钟面时刻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先出示了三个钟面,只显示了时针,把分针隐藏了,让学生观察时针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点,让孩子们发现时针都是在4和我之间,为了便于观察把时针延长,发现都是4时多,到底是4时多多少了,让孩子们先估计,再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由于在探究前我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问题不明确,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够深入具体,很遗憾。
当钟面时刻刚过几时或几时不到一点点时,先 想接近几时,是几时多还是几时不到,然后正确地读出分针所指的刻度……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的点评和补充,最后总结出读时间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这一节课是我们整个二年级的数学老师经过,课前最初的研讨,经历了两次试课的打磨,最后整合成的这么一节课,融入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思考点,教学设计上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学习时、分。学生的学习靠老师的引导,他们的时间意识不强,没有时间概念。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让学生多观察钟面上的时间,努力要学生了解时间的含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但对于时间学生还是认识比较抽象,对于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本课只简单介绍,还不能完全到位,平常还要老师多联系生活,逐步培养孩子的珍惜时间好习惯。仔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不少学生在看钟面说、写时刻时,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如:把4:55写成5:55。
没想到5:55时针已快到6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我在活动设计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提醒过学生“几时多”时针是在两个数之间,但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时针走过的程度,是刚过几,还是快到几,因此,造成了学生这一认知盲区。
2、在活动测试环节,我常常让优生做先锋,以正确答案为先导,忽视了正误答案的交锋与对比,淡化了学生的思辨与讨论,没有预设让学生充分讨论错例、交流思路的环节,这样学生的认知必然不深刻,领悟自然不到位,浅尝辄止,混淆不清。
3、反思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领悟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大胆的暴露错误、研讨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醒悟、深究,学生在那一刻的收获要比几十次的囫囵吞枣好几百倍。因为学生一旦知道错在哪里,怎样思考,他就会在思维上产生顿悟、升华,否则就会一错再错,原地徘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学习、和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会读几时几分。
三、教学过程:
一)谜导入新课
1、有一个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学习和休息,你们猜猜它是谁?
2、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3、(课件)你能说出图上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吗?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间)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课件)要想准确地说出钟表上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看还有什么?
2、认识分
1)教师指着钟说:看时针是用来计时的,时针从12走到1是多长时间?时针从1走到2呢?谁还能说一说?
2)分针是用来记什么的?分针走多少是1分?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为什么?
3)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小组学习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从12走到2是几分,从12走到3是几分,——
4)学生汇报,教师出课件。
5)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感知1分钟(课件计时)
1)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2小格,经过的时间是2分。分针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钟内能干些什么?
学生:跳绳、拍球、夹球、仰卧起坐
3)1分钟后学生汇报。
小结:一分钟跳绳()下、拍球()下、夹球()个、仰卧起坐()个。课下老师调查了一下,同学们一分钟能写15个生字,20道口算题,打字员阿姨能打200个字等等。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们看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时间的价值是多么巨大呀!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学习。
4、时、分的关系
在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
1)钟面,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
2)(课件)在同一时间里时针从几走到几?分针从几走到几?
再观察一次,时针,分针是怎样走的?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几时?(板书:1时)
分针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们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所以1时与60分有什么关系?
(板书:=)学生读1时=60分
三)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1、有时时钟不正好指着几时。
2、像这样(出示课件教师演示)
看钟面时针不是正好指着8时,而是过了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8时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还要看分针。现在分针指向几,(指向1)分针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时间是8时05分。(板书)由学生写出另一种表示方法。
四)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钟面的时间。83页1题
2、拨表练习。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
2)小组合作,每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同学拨出来。(组内互查)
3、找朋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到了生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回忆上学期钟表的一些知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来引入课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我告诉学生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认真观察的学生才会发现。当我用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但在嘀嗒声中却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巩固练习中做找朋友一题时,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1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钟有多长呢?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在一分钟里做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了解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以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如:拨表练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前提,参与实践的质量是决定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线教师,及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观念到行为都要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新课程来。<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2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今天齐老师的以猜谜的方式引出时钟,再根据小红一天的作息时间为主线进行教学。齐老师制作了一个非常适合低段学生的课件,,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颜色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这样会较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谈话,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认识35分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较简便的方法,学生发现了时针指向6是30分,那么指到7就是35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教学时,齐老师充分给学生说的权利,几乎每个时间出来后都请学生说说看是怎么看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说说时间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他们的印象。学生的课堂上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从小朋友出色的表达能力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是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
课堂中我觉得较为遗憾的是在教学时,教师的课件上有很多时钟的时针指向是不准确的,虽说一年级的学生看不出来也不懂, 但是数学的严谨性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应该更细致一点。在教学9时55分,学生已经能够判断出分针指着11是55分了,是不是应该重点去解决时针的具体问题呢?
这里我也有一个思考,因为之前已经听过一堂齐老师的课了,所以知道其实这一堂课很多练习是没有完成的。之前的那堂课,齐老师留给学生说的时间并不多,也是因为学生很多表达上有困难老师就帮助说了,后来留下的练习时间是增大了,但基础知识好想落实的不太到位。这一次,齐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表达,知识落实的扎实了点,但是练习巩固就缺少了一些。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处理好呢?是完成课的完整性还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讲到哪算哪里呢?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3
在活动中抓住了幼儿年龄特征,整个活动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教具,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幼儿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幼儿。
在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幼儿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伴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能较好地帮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演示。
本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活动中仅让幼儿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幼儿“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幼儿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幼儿交流讨论,但只流于形式。幼儿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这样才会使幼儿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4
《认识时间》这个知识点贯穿着一二三三个年级的学习,但是认识时间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学期我教授的二年级,这两个星期我们都在讲认识时间这个知识,在一年级学生简单认识了又粗又短走的慢的时针和又细又长走的快的分针,还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还学习了怎样读整时以及整时之间的加减。那么二年级我们更进一步观察了中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一大格有5个小格,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大个就是5分钟,分针转一圈走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走了一个小时,也就是1小时等于60分钟;分针走半圈也就是走了30分钟,即半个小时,也就是半时等于30分;也渗透了一刻就是15分钟。还学习了怎样读几时几分以及过5分钟,过一刻是几时几分等等。我们最后还学习了,利用我们学习的时间来判断在哪个时间做这件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情用了多长时间等等。
在学生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和难点:
1、1时等于60分的形成过程不是太好理解,比如说:分针转一圈转了60个小格,也就是60分钟,时针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个小时,即1时等于60分。分针走一大格走了5分钟,分针走一小格 走了1分钟这几个知识点容易混。
2、读时间的时候容易易错,有的孩子分不清时针和分针,把时读成分,把分读成时;有的孩子把分读不准指向1就读1分;有些孩子当到9时55分的时候时针读不准确,不知道是该读9时55分还是10时55分;有一部分孩子一年级学过的整时跟我们现在学的都弄混了把9时整读成9时60分。
3、判断这件事情可能是在哪个时间做的,选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读题,导致读出的信息不完整,做题时也考虑的不全面。
4、过5分,过10分,过一刻之后是几时几分这类问题也有一部分孩子掌握的不是很好。等等
应对措施:准备罗列出来哪个孩子,哪一部分掌握的不好,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讲解,集体提高。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好。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15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3、探究发现时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接着探究分针转过1小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小格?……
再探究分针转过1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2大格?……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05-30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06-26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6-2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5-31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05-27
10的认识教学反思05-14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05-12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2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