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7 15:12: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反思1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还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期间。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提倡高中作文批改教学进行这种新尝试。这是由高中生生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决定的,使得他们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在作文评价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高中生作文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作文教学反思2

  想象作文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引导学生去联想,开拓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但在此之前,还是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你的独特经历。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注意结合这种动物或植物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激情导入——分析要求——示范赏析——引导联想——讨论并展示——写作。其中“写作”环节属于第二课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引导联想”和“讨论并展示”为主要环节,占用一半的课堂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多是害怕作文的,一抓起笔来就抓耳挠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觉得无内容可写,作文乱编的多。一是平时的语言积累少,难以写具体。一是平常对周围的事物没有去留心观察。一是循规蹈矩,缺乏想象力。一是题材枯燥,千篇一律,表达不了真情实感。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人针对这篇作文的独特之处,就“引导联想”和“讨论并展示”两个环节,就如何来引导孩子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兴趣,写作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快乐的探索,认真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本篇作文中的写作兴趣呢?

  1、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会回忆,会联想,会想像的人,才是会构思的人。”因此,写好想像作文,会提高同学们的想像能力,为同学们在未来进行创造性劳动打下基础,而且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命题为《一只猪的自白》、《老鼠的倾诉》......

  2、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平时最了解的动植物,如猪、鸡、狗、猫、水稻、红薯等等,引导学生去想象,但不是胡编乱想,要符合生活实际。只有熟悉生活,详细地观察生活,才能有想象的原材料。

  3、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所熟悉的这些动植物的一些生活习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回想,然后引导学生说:猪、鸡、狗、猫、水稻、红薯等这些动植物生长过程中要经历哪些重要的过程,把这些过程提出来讲一讲。教师可以先示范,比如说鸡就有“出生、防大鸡、抢食、防狗猫、吃饲料长大、长大后

  生蛋的和不生蛋的、禽流感等等”。激发学生兴趣,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二、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随心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其一,让学生大胆去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才是关键点。学生只有说得出来,才能更好地写出来。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大胆去讨论和展示呢?

  1、让学生讨论必须要让学生明确要讨论些什么,如何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前,先要让学生知道讨论的模式:自己打算把自己当作什么?它有什么过程?你打算写哪几个过程?重点写哪个过程?这样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就会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相互交流时也会有实际的、有效的内容去交流。

  2、小组坐在一起讨论,过程不是大家乱哄哄说,而是有顺序地在小组内交流,你先说,说完你的想法后,我来说我的想法。这样互相交流,当前面几个人说了后,自然也会打开后面几个要说的人的思路。其他的人可以在发言人说完后,适当地给他去补充,帮助他完善所忽略的地方或最好写的过程。

  3、小组交流时,按假设每组6人算,采用提纲式的发言,不能占用太长时间,毕竟讨论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就是6分钟左右,让每人有一分钟时间去向组员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且发言时,要采用第一人称,采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这样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就能采用第一人称去写了。

  4、最后在展示时,一定要注意展示时的人称和儿童化的语言,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写作要求和学生兴趣。

  以上两点看法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互相交流,在实际教学中,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加完善的方法。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他们喜欢作文,乐于作文。

作文教学反思3

  作文在中学考试中占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也就说除去了基础知识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考试的成绩,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语文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这里就说出了写作不是胡编瞎造,需要的还是要学生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学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实,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流露出完美的语言。作文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一、投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感受

  写作的源泉永远是来自于生活,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投入自己的生活中,感受自己的生活,再将自己的感受详细地描写下来,一开始可以只是点点滴滴,但是到了后面就会积攒的很多。这时候会有很多学生提问“老师我也在写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怎么就是写出来?”这个问题就是这位学生在观察生活东西的时候缺少细心,在观察完了之后又缺少了一部分的感受,所以我们就是需要慢慢培养学生的感受。还有的学生会提问了“老师为什么我是可以观察,也可以写出来,但是写出来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学生作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之前借鉴多了,而无法再次写出自己的想法。还有就是他会观察但是总是没观察到具体的点上面。这类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缺乏正面引导。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学生们去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时候我会先花上两节课的时间去让学生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生们可以从中感受出每个人物做出的贡献,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出这些人物的点点滴滴。这样可以接受这些人物每一个感动的冲击,放大学生的感受能力,这个时候我就会趁热打铁写一篇800字的看后感。再让学生们分别对每个人物做出点评,让学生们从细节中着手。

  让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发展,就要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成为生活的主人,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然后产生深厚的感情。要重视学生的课后实践课和学生的课后生活。其实写作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发展学生的品德。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只注重学习成绩,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让学生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我们也需要让学生关注外面的世界。

  有些学生就跟我说他们可以很好地写出叙述文,但是对议论文无从下手,这让他们很纠结。我说你们这是缺少自己的主见,缺少看法。在反思了之后,我偶尔让学生看看报纸,《百家讲坛》《新闻联播》当学生看到这些的时候往往会激发他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还有就是看《百家讲坛》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新的认识。看报纸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见,毕竟报纸包含了很多的观点、很多知识在里面。在看完报纸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为学生们写作增加了很多的素材。

  二、作文的写作业是需要具体的方法与指导

  1.探索身边的事情

  有时学生的过完一天感觉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有的时候也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反思。只有反思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感受,因为学生在反思中可以对自己一个反问,我今天都做了一些什么。比如说我今天背诵了一篇古诗,这时候就可以反思:我这篇古诗仅仅是应付老师吗,我还可以将这个古诗运用到什么地方,我今天出了背了这篇古诗还可以背诵其他的什么?当然除了这些反思,我们可以总结一些道理,比如说以后对人生的态度,每个人对这个社会的帮助。反思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睡前的时候可以反思一个小时或是半个小时,再将这些反思写下来,这就是一些很好的素材。

  2.运用联想

  联想的广告语就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其实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很多就是靠的是联想,比如鲁班发明锯子就是通过看叶子上面的形状割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学生可以经常锻炼一下自己看到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事物或是事件。又或者是学生感受到了痛苦,然后联想到幸福。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度,需要学生们长期锻炼。这样的思维跨度大但难度并不大。经常这样思考问题的人,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敏,心胸会变得更加开阔。就像韩寒在接受1999年《新概念作文》复赛的时候,就是一个跳跃性思维写出了一篇获奖作文《杯中窥人》。

  3.展开想象

  既然体会了生活,就不能没有想象的能力。学生时代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我们要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出来,合理运用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的时候会用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感觉创建一个新的形象,有可能开发出一个动作。比如说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一只蝴蝶在我面前飘过。”我们就可以想象一只欢快的精灵围绕着我飞舞。想象的能力可以让一篇文章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情,作文不再是一篇死板的记事。这就需要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进行合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感受。

作文教学反思4

  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传统的教学理念枯燥乏味,教师应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结合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展开教学。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数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学生的业余生活过于单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愿意主动接触教师,引导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主要围绕学习语文知识,展开潜移默化的教学。然后,教师要尝试与学生多接触,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这样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愉快,学生也不会觉得学习有压力。语文教学内容涉及方面广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么简单,需要师生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如果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就不具备任何教学意义。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与教师接触,但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或者因为老师平时与学生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造成学生遇到老师“不敢说话”,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多与学生沟通。“沟通”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善于与学生沟通,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只有教师的讲课,没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具备科学与合理性。教师可以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延伸课外知识的学习,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小学作文多数要求学生写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真情流露。有时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写去过的地方,如果学生的课外生活不丰富,或者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有一段时间,印象已经不深刻,但教学内容又需要完成,所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去户外参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才会在作文中真情流露。

  二、提高创作能力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要从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开始,只有掌握大量词汇,再进行合理运用才能将作文更加充实。没有良好的基础,无法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描述出来,教师应该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查阅书刊,多了解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知识,可以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更容易吸收学习内容。通过作文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词汇、表达能力等,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不要立刻帮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与同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再进行引导式教学。

  写作文需要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激发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多注重身边发生的小事,引导学生感悟小事中包含的思想,并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讲给同学听,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对事情进行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生逐渐愿意接受语文知识,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通过教师的培养与发现,可以将学生的长处最大化。

  三、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写作题材处处在我们身边,有心人就会发觉,从生活中的小问题,懂得大道理。贴近生活的故事,更适合小学生的写作,这些事情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给学生的感触也会更多,写出的作文更具有生命力。每次班会、运动会、联欢会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平时每周写一篇日记,长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写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还可以将身边发生的新闻进行描述,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写成作文,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考试的分数只是一次验收。

  总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将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录,最终每一名学生都会受益匪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一篇包含学生真实感受的作文,是教师教学成果的最好验收。

作文教学反思5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作文教学反思6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一般都侧重于“改”,而忽略“评”,这没有把握住“评改”的基本内涵。实际上,“评改”是“评”和“改”两个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作文之“评改”,不仅要从字词、语法、逻辑的角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之处,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帮助学生修改不适当的地方,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中肯的评论与评价。同时,对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要进行适度地批评与纠正,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与习惯,进一步掌握写作方法,领悟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作文的评改一些看法。

  一、认清本质,正确对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孩子的文字评头论足,更不能用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

  我们在批评他们的作文时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绝不能用教师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文知识都很有限,有的孩子在作文中,难免有些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但那是无关紧要的,随着他们语文知识的增长,孩子们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得更清楚、更明白。如果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过严只会实得其反,那很容易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只要学生写的是真话,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只要“其意义不谬误”,“字句已通顺”,哪怕有的是幼稚可笑的,也不必大评大改,把学生的一篇作文搞得面目全非。因为我们评改作文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作文。

  二、形式多样,及时有效。

  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采用分数、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我们常说的精批细改只是作文批改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已,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那种认为老师把学生的作文改得越细越好的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所有作文批改中均采用精批细改这一方法,要把每一篇小学生作文均改成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想法和做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好的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学生的能力提高也是循序渐进的,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事实上,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等老师把批改好了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而对自己的习作连认真地看一遍的兴趣都没有了,即使老师把他们的作文改得再仔细,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使老师的批改显得劳而无功了。所以我们在评改他们的作文时,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争对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以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灵活运用作文评价与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及时从本次作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

  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评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我们在评价、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点燃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环保作文教学反思二年级作文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反思7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于学生无素材写。无素材可写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知识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作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一、作文教学要源于生活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二、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永远是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的活动总陪伴我们左右。我认为引导学生“多读、多听、多想、多说、多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作文、应用作文。“生活处处皆作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读、多听、多说、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习作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习作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同时也积累丰富的习作材料。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学生将必克服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三、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文是否学的好、学的扎实,是作文成败的前提。“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把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学好语文。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作文指导《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书写心中的篇章。

作文教学反思8

  平时,大多数学生只是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往往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写作教学,若是仅凭教师之力,显然只会走入困境和误区。在作文指导课上,为使学生转变观念,积极作文,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从“要我写”到“我要写”,刻意唤醒创作意识。

  爱,是平凡的世界里,卑微的泥土中,开出的一朵会让人感动落泪的花。东方式的隐忍牺牲和默默付出,很多时候就像空气一样,平凡到让人几乎很难感觉到它的宝贵和重要。太多人坦然享受着,坦然忽视着,坦然到情感枯竭心灵麻木却不以为意,

  但当心灵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醒来,他们必定会在那些神圣的沉默前潸然泪下,并终将明白,所有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言行原来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爱

  朱自清的《背影》真实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和父子间的深情。但很多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并没有产生要写自己亲人的创作欲望。他们困惑的眼神传达出一种信息:父母的爱,真有那么感人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这时,我及时抓住时机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之后,利用“头脑风暴”法,我不失时机地将他们引回自己的生活,唤起他们对身边亲情的感悟。

  “如果你愿意,请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感。这样的感觉和感动是稍纵即逝的,请大家好好把握住啊。让我们记住身边每一个关爱我们的人,并学会去关爱他们吧。”如此,学生们也很自然地取出纸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声。此时,欲望被唤醒了,还愁学生写不出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吗?

  二.“从没得写”到“写个性”,引导精选独特视角。

  教学实践中,倡导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平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相应的摘录和点评。逐步明确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建立自己的阅读素材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筛选整合能力。

  当然,在阅读资料鱼龙混杂的资讯时代,推荐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保证阅读的精深,推荐阅读便是为了保证阅读的广博。阅读训练,只有将经典与流行、精读与泛读、学生自主选择与他人推荐结合起来,才是最完善而有效的。

  “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克服“作文贫血症”的惟一良方。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而广泛的阅读,为写作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例如某校一关于“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的看图作文。平时注重课外阅读的同学,无论作文的立意还是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占尽优势,比如有的同学自拟的题目为“苹果与维纳斯、“诚信的缺口”等从审美及社会的角度来对问题加以阐述,从苹果想到断臂的维纳斯,想到商家的诚信,不仅具有文学立意,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次,多读可以丰富语言储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文章的门面,引人人胜的文章首先在语言上就让人限睛为之一亮。语言的养料从哪里来,只能到古今中外优秀的名篇佳作中去汲取,仅仅读读课本上的几百篇文章显然不能根治语言的营养不良。当然,多读也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独特的视角,自然彰显着作文的个性,

  三、从“潦草应付”到“精心修改”,逐步养成修改习惯

  “文成于改”,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他们在修改上所下的功夫之深。

  我认为,很多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迟迟不能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是写得不够多,而是改得不够多。“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璞玉。

  我的做法是:①当面批改,修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如此反复修改三四次,直到学生的文章大为改观为止。所用时间和精力虽然较多,但此法对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颇为有效。②教师修改后,让学生比较文章修改前后有何不同,从中学习修改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与其给学生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虚浮空洞的鼓励,让他们周复一周地原地踏步,还不如让他们用两三星期的时间去精心创作并修改一篇文章,切实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从潦草应付“作业”,到精心修改“作文”,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自改能力和修改习惯就会水到渠成。

  四、从“不是写作文的料”到“出乎意料”,充分调动创作激情。

  采用表扬、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比如说,教师可以对基础差的同学“沙里淘金”,只要有一个好的段落,有一个好的构思,甚至只要有一个创造性的句子,用得准确传神的一个词语,就提出采表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觉得只要认真作文同样可以写好,自己并非“不是写作文的料”。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鼓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也往往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写作能力和文章水平的认识和评价上。有的学生个性自卑,他们敏感脆弱,经受不住批评和歧视,同时更渴望得到重视和赞同。对这种个性的学生,我们在作文评改中要“出乎意料地满足他们的渴望”,带夸张性地去肯定他们作文的优点,培养他们为人的尊严感,这有助于提高他们作文的自信心。而对于有自负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在集体场合给予鼓励,在个别指导中指出其不足,在单独面改时,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辞,鼓励时宜适可而止。从而,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创作激情。

  “每个学生的心里也都沉睡着一个作家,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呼唤。”只有学生有了创作欲望,创作储备,创作方法,创作激情后,才能用心去打造自己的作品,才能去体验写作带来的价值感与成就感、生命感与愉悦感,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作文教学反思9

  一、学生的困惑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天踏着晨曦上学,沐着晚霞归家,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在校上课就是在家写作业,对写作文大多叫苦连天,埋怨没有东西可写,有的甚至边写边数字数,好不容易才能凑齐600字。

  二、老师的困扰

  课堂作文时,也许有的语文老师,会从写作材料的选择、文章思想主题、写作技巧、结构的布摆、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或者要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再让学生下笔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虽然字数容易凑足,但内容往往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学生自己鲜活的个性特征。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语文老师,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方法,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死板,每次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就那么几个人,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难上档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摸索,除了课堂作文外,要学生背记优美文句、写日记、做摘抄,方法用尽,收效却不是很理想。

  三、茅塞顿开

  最近我又重温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这一章节的内容,对初中作文教学内涵有了更深的领会。

  “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认为学生文思枯竭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在单调的学习生活背景下缺乏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真切的体验”。

  四、探索尝试

  因为本期接手了24班的班主任,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和尝试。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意蕴,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先参与,先体验。

  下面我以写作关于中秋的话题作文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1、鼓励学生表达真挚的感情。

  本期开学不久就是传统的中秋节,在节日来临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德育作业:给自己的老师、亲友编发节日祝福短信,要求学生自己亲自编写,内容要有问候、有感激、有祝福,语言要求优美、得体,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下面摘录一则:

  因为您的指导,我人生的步伐才更加从容;因有您的关爱,我人生的征途才更加淡定。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24班庞斯羽诚挚地祝福您:事业风顺,合家幸福!

  这短信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情感温暖人心,优美的语言流泻如水。

  2、出庆祝中秋的黑板报,渲染气氛。

  黑板报上金黄的圆月,长袖飘舞的嫦娥及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等,相得益彰,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了中秋这个传统节日的气氛。

  3、布置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关于中秋节知识的PPT。

  4、做摘抄,抄录有关中秋的名句、对联、诗歌、传说、故事等,了解中秋,体会这一节日的文化积淀。

  5、举办“月圆·中秋”的主题班会。

  6、学生回家过中秋节。

  以上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对中秋这个节日有了兴趣,有了了解,有了体验。为了不让学生对写作有心理负担,我并没有透露过要写作文的信息,而实际上我是在为本期的第二篇作文教学作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五、趁热打铁

  过完中秋,学生有了自己对这个节日的真真切切的体验。当他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我便趁热打铁,布置了以“中秋”为话题的课堂作文,不作任何具体指导。要求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学生感到非常顺手,个个“下笔如有神”。

  前面所设计的几个步骤在学生作文中均有比较好的体现,全班五十多篇文章内容异彩纷呈,百花齐放。有节日喜庆场面的描写、有祝福的话语、有嫦娥奔月等传说的引用,有对联、名句的引入,有主题班会过程的'叙写,有家人聚会的其乐融融,也有思念亲人的无限愁思,语言表达也很顺畅,优美的文字合着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节拍流淌。

  六、收获与体会

  这次作文教学的尝试,我自己认为贵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作文选材内容及技法等方面的具体指导,而重在顺应生活的节拍,围绕一个中心,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自然收获了“真切的体验”“独特的感受”,“厚积”必定“薄发”,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优美的文字自然会流泻于笔端。

  更为欣喜的是在作文教学方面我的探索步伐又前进了一小步。

  通过这次尝试,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有计划地顺应季节的变换、校园生活的节奏、时代生活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写作的素材与灵感,获得真切的生活感悟,在切身体验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也许可以迎刃而解,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花更多心思,发挥更多的智慧。

作文教学反思10

  人总是在衰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还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应该的,初中作文教学反思。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也许还只是一个门外汉。我对我的同行经常如是说:语文这行当力,颇让人有些手足无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学。我那样说着的时候只是一脸的坦诚和无助。

  也许,写作就源于一种冲动吧,即是说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进行写作,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学习的诀窍,如果把它表述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至少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对自己方法的改进也不无裨益,可真正能这样做的仅是少数。又如我们的师父常说,老师在教授完一篇课文之后往往会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写下来并坚持这么做的话,一定大又长进。听着他这般述说时,我竟又几分惊奇,因为于我说来,上课之前倒还有着某种激情的话,一节课两节课下来,除了偶尔瞬间的反思,大抵松弛÷懒散,所以一直以来我就如蜗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们不会写,不一定是我们不会写,而是没有意识倒自己需要去写,应该去写,即没有写作意识。没有意识,谈何写作的激情,写作的冲动呢?

  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种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的激情。有写作愿望,但没有具体的生活作依托,这种激情也只是一种毫无现实根据的冲动,只有立足于现实,立足于生活,才可能产生除锦绣文章来。“文生于情,情生于哀乐,哀乐生于治乱”,一个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决定了他是否会产生写作激情。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真切体验,没有对中国社会诸多矛盾÷弊病产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迫切心情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是绝不会拿起笔来改造社会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除了可以积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优于作文”,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我的语文老师历来推崇周记可以理解为是它的一种变式,我们似乎也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撑。我始终认为周记应该成为学生尝试各种叙述的一个平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就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和督导学生不间断地写周记进行这种自由地写作,学生会养成一种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习惯,并将有利于他们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争议的事件。有话可说,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刚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也许不能很准确地把所想所说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种词不达意的现象只是因为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我们对作家的钦佩,很大以部分源于他们说出了或者说着我们想说的话。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学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写作,一定也能弹奏出时代的强音。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的蜕变,就像蛹化蝶一样,但我们应该去期盼那些美丽的蝶的出现,那将给我们一个缤纷的世界。

  我在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道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好,我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这一点。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老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城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同学生一起练笔,这样才能在思考中进步。

作文教学反思11

  三年级的作文是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三年级阶段开好了作文的 “头”,这不仅为学生以后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能从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事物性的内在联系等不同方面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抓好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学生习作要求要适度

  每个单元上到作文课时,学生都有一种“恐惧感”。他们都认为写作文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先要把学生“写作难”的心理包袱卸下来,改变“怕”写作文的观念。那怎样改变这种观念呢?

  首先对学生作文要求要适当。把握好作文教学的尺度,不要过高要求学生把语句写得如何华丽,内容写得如何具体。如果在每次作文时提出一大串的要求,最后一句“不少于300字”。那么对于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兴趣全无、谈文色变。其实,三年级作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写出几句通顺的话,会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把要说的话说清楚”就行了。如果教师能帮助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对待每一次作文,彻底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并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反,如果老师“心比天高”,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过多挑剔,一味训斥,这样学生对习作产生了畏惧心理,更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如何选好写作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但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总是觉得没什么好写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想从这方面解放出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有一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民族传统文化”。当同学们一看到这个要求时都傻眼了。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写什么呀?怎么写呢?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面到是有几篇例文,但是这些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我是这样做的: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什么节?”

  同学们都说,“我喜欢过中秋节” “我喜欢过春节”“我喜欢过保保节”……

  师:“为什么呢?”

  同学们有的说:“我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可以赏月、吃各种口味的月饼,我最喜欢火腿口味的了。”

  有的说:“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时全家团圆,还可以得到许多压岁钱,还可以放烟花。” ……

  老师在学生充满激情的发言、讨论后,相机提示:“小朋友们,看来大家的节日过得真是丰富多彩。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是这个单元要我们写的作文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去写一篇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作文。”这样学生写作的“米”不就找到了吗?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说,我用口语交际的方式让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让他们有话可写。

  如: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引导学生把握写作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只是提示学生按照所谓的“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的顺序来写。“模仿写作”是三年级作文训练的明显特点,也是小学生练习作文的常法,而且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例如:在讲《翠鸟》一文时,首先指导学生抓住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描写翠鸟的爪子、眼睛、嘴的特点突出翠鸟的外形。接着指导学生抓住颜色特点,观察翠鸟的头、背、腹部羽毛。最后再对照插图,学习本课的具体写法。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文结合,使学生印象深刻。学了本课后,可以指导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要求他们仿照《翠鸟》一文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教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情节改优美,使文章生动感人。袁微子老前辈曾主张:“写作文提倡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之后加批语”。因此,应该教师应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简单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年级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还不广,对学生的修改不要期望过高。一般看他们修改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能否找出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清楚一件事情就行了。

  对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是刚刚起步,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于与同行们进一步努力探索。总之,小学三年级学生刚走上写作之路,各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作为老师要有耐心地“扶”一下,要把他们“送”上更高的科学的写作途径,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文教学反思12

  阅读与写作的孰轻孰重是否能统筹有致

  毋庸讳言,语文学科一到毕业年级不自觉地沦为学生心中的“鸡肋”,关键问题在于大多数教师把初三语文教学演化为纯知识的灌输纯技术的操练,常常错误的认为语文成绩的提高完全可以借鉴数理化的魔鬼训练,也因此消磨掉学生的热情、兴趣,事与愿违。另一方面,教师总认为,毕业班的作文学生已经定型,提高的空间不大,读与写的孰轻孰重的天平常常倾向于阅读,把写作看成了阅读的剩余品。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阅读,笔者认为,一种是直接指向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一种指向偏重于积累与熏染,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丰满学生的精神垫底子。曹文轩先生强调“阅读经典写出有心性的文章”。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作文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

  中考作文教学真的无可作为吗?余映潮先生对中考作文教学所做的研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引领:中考作文教学的天地里同样有万水千山。如果教师不能熟稔《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标,跟着感觉走,又怎能收获到中考作文的万紫千红呢?如果说中学作文的序列化问题是当下作文教学中最值得研究最需要突破的课题的话,那么同样中考作文教学高效性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

  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轻重之别,孰轻孰重需要我们统筹安排,那种为考而教的行为自然是狭隘的,事实也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中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

  训练指导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独运

  在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前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成为学生练笔的“范题”,前一年的满分作文成为学生练笔的“范文”,中考作文题、满分作文对中考作文复习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的教师认为中考题练得多了,学生应付中考作文就有感觉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还有所谓“万能作文法”大行其道。这些很显然,把中考作文教学简单化、随意化和技术化了。

  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说到底,一在于科学序列的建构,余映潮老师在中考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精心设计了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不仅仅有利于应对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学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必要的作文规范要循序推进,扎实训练。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

  这些似乎都不是毕业年级所要思考和着力的问题,而恰恰是现实作文教学作文复习中常常被忽略了的问题,由此衍生出诸多中考作文之硬伤。

  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这真就成为学生写作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理由呢?笔者认为不尽然。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真的无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吗?那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欣赏,用阅读去感悟。正如20xx年南通市中考作文提示语所言: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如果真去倾听了,真的去发现了,真的去欣赏了,真的去感悟了,学生的生活还会因空间的狭窄而贫乏吗?

  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解决中考作文的“硬伤”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等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

作文教学反思13

  第一轮同研一节课我们采取了“同课同构同上”的形式,针对老师、学生都害怕上作文课的现象,我们小组决定迎难而上,就来共同研究一节作文课,课题选为第三单元的习作《难忘的第一次》,指导课每位老师自己上,然后大家共同来研究本次习作的讲评课。

  l. 山重水复疑无路

  开始上指导课时,这篇作文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因为在我看来这样的作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再容易不过了。所以在指导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无论做过什么事都有过第一次,仔细想一想,你的什么事的第一次最让你难忘,把经历写下来。并且在学生回答之前首先定了个框框:写的时候先交代一下你最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然后重点写一下这件事的经历;最后再写一下这件事给你的启发。接着,又以“第一次学骑自行车”为例,启发一个学生将大致说了一遍。最后同桌说说,再指名说说,然后便让学生自己开始习作。

  等我把收上来的作文看完了,我不禁羞愧难当。班上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整篇基本上也是造句式的:最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第一次的经历;受到的启发……学生将作文看成是大杂烩,只要和题目沾边的,一骨脑儿地往里装。有的看着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但再仔细一看只有结尾一段才是与主题相关的。

  面对学生这样的,我真是哭笑不得。可见,学生根本不知道写些什么。我不禁为自己失败的作文指导感到悲哀。不过,回过头来想想,我又何曾认真指导过学生写这篇作文,我只是先让少数学生讲了讲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就直接让学生自己独立写作了。学生写出这样的作文该怪谁?只能怪我自己!因为学生毕竟还小,他们不知道安排材料,串联成文。现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作文教学不可能将学生整篇习作包办,而我往往会在指导中形成一篇完整的习作框架,既然已经形成模式了,学生岂有不套之理?

  2.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细细回味、反思自己这次失败的作文指导时,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对学生习作的讲评功夫花得太少。所以要想弥补这一过失,只好在下节的作文讲评课上好好下功夫。于是,我仔细采撷着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认真寻找着大家存在的共性不足,在前几位老师授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案。

  (1)环环相扣,收获颇丰。

  结合此次作文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我继续沿用前几位老师的教学板块:榜上有名、佳作有约、精彩片段、咬文嚼字、。其中二、三两个环节是鉴赏、分享、学习,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句子、的修改来积累修改方法。每一环节进行的都很顺利,学生不但欣赏了好的开头、结尾、片段,而且还学会了更多的开头、结尾的方法。真正实现了“授之以渔。

  (2)及时评价,激励兴趣。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适当的运用激励评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样的语言激励下,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频繁、有效!虽然课已结束了,但张骁这位平时说话结巴的孩子在课堂上一次次紧抿嘴唇,努力读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情景依然在我眼前浮动,孩子们自发地给他的掌声依然回响在我耳畔。仔细回味这都源于我对他的一句评价:“张骁,我相信你能努力读得最好!”

  (3)习惯培养,贯彻始终。

  本学期学习习惯养成是重要课题之一,在前几位老师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学生学习习惯目标,自始至终一直关注着学生各方面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开始上课时,我从课题中的“评”字入手,让学生通过交流引申出“善于表达、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三种好习惯,从而给学生确定这就是本节课的习惯养成目标。授课过程中,对于敢于积极回答的同学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表扬他们的这些好习惯。课堂小结时,我又将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同时给其他同学提出了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一直坚持这样做,让我的孩子能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终生受益!

  这节课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遇到多么简单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永远不要想当然,永远不要偷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真心对待学生。

作文教学反思14

  在20xx年的12月上旬,我对七年级(3)班进行了心理描写的作文指导课,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作文训练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进行此次作文训练的依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说到运用语言文字作文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那如何写好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呢?

  首先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写。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呢?那就是现在生活,我们只有在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现在的学生社会经历少,不善于观察总结,作文时总是无材料可写。因此,这次训练,我便在作文教学课堂中师创设了一个特定环境让他们体验:教师表情严肃地让一位表现不错的学生站上讲台,数十秒之后让他回座位。从而引起大家的猜想,也使得学生都心有所想,让学生有事可写。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课堂,设置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仔细观察,认真寻找其中的素材,那么他们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其次,课堂作文教学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在以前的作文训练中,我们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文体、立意、谋篇、谴词造句等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但是,这样的要求却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作文指导就没有了侧重训练点,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并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受到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们最好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希望学生能片段的训练,在多次整合,写出一篇上好的作文来。

  这次我只从“心理描写”一个方面对学生有所侧重的进行训练,确实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指导学生表现情感中,我选取了细节描写的其中一方面--心理描写,进行训练。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心理描写几种方法。事实证明,这节课下来,学生有内容可写,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表达能力。课后,有许多学生表示对这样的指导印象深刻,说这样写作文简单多了,也十分有趣。

  再次,反复练习同一篇文章,使学生过的通过反复的推敲完善自己的作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引用的大量例子都来自于学生非常喜欢的作品-《心声》,让学生找到依据。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把第一次的佳作给大家欣赏,其中诸美花同学的作文虽中规中矩,却胜在能够学以致用,为中下层的同学起到典范的作用;另外,诸俊乐本身是情景创设的主角,他本人心理描写的呈现,并加以教师精确适当的进行分析讲解,能更好地让其他学生学习揣摩人物的心理的方法。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那节课我也想到了很多,继而实现学生的再次修改了自己作文的欲望。面对此番喜人的局面我及时对学生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并明确要求学生的作文中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闪光之处 。

  总的来说,这次训练教学环节是较有条理的,作文课堂时间(两节)把握得较好。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最满意的就是在训练前的情景创设:在导入时,我迅速而有效地创设了一个十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景,顺利地训练了其中一个心理描写的方法;并使学生通过这个情景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课后我想,要使课堂引导更具艺术性,语言引导上还得下功夫,不过这次还是相对满意自己的表现了。

  通过这次的作文指导,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通过练习丶掌握心理描写方法提高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我看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上的巨大潜力,从而也重燃了我对作文教学的信心。当然,在指导过程中还有几个别的同学对心理描写的各个角度混淆,对“梦幻描写”想象得不够合理。希望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慢慢地指导,使他们不断进步。

  总之,写好作文的方法技巧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只是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希望与我一起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作文的新生之路。

作文教学反思15

  那一天,我准备上作文指导课。我很认真地备好课。什么审题,写作目的,选择材料等等,一大堆写作理论,早已印在我的脑海里,还准备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写好这次习作,尽管如此,但我的心仍不够踏实。

  自从接手这个差班后,我的心情总不那么舒畅,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差。而是学习态度实在是令我不敢恭维,特别是作文,学生头痛,我更头痛。每次交上来的作文,很多学生都三几行字。应付了事。问他们,总是说不会写,没什么可写。最初,我大为恼火,要知道这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呀!上课时,我狠狠地点名批评了一顿,要学生重写。可是交上来的作文仍旧如初。太不象话了!我的火气又冒出来了,气冲冲地找来了几位学生,一阵"暴风骤雨"之后,心里舒服了一些。"老师,我花了很多心思,已经尽力了。""老师,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每天都是这样……。"学生面对我严厉的目光,下巴快贴着胸脯了,眼泪禁不住刷刷地流下来。哎,我真的无可奈何了。一想到他们已经是毕业班了,如果不想办法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能力,难道能让学生以这样的水平升上高一级的学校吗?心里就免不了焦急起来。所以每次写作指导,我都讲得很细致,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写具体。学生似乎很认真地听,可是写出来的习作,也没有多大的起色,总让人感到空话多,假话多,大话多,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不喜欢习作课,总提不起兴趣,而我又苦于找不到能让学生兴趣浓厚的好方法。就因为这,我带着一丝的压抑走进教室。

  我想打开电脑准备这节写作课的课件。咦,钥匙不见了。听说电脑钥匙不见了,学生都围上来帮我找。我搜遍了教坛,抽屉,也不见钥匙的踪影,裤袋翻遍也找不着,我的心有点急了,自言自语地说:"怎么搞的,明明拿了来,怎么会不见的呢?"大家都为我着急,"您忘记带了吧?""看有没有丢在地上。""可能在您的办公桌里吧。"大家七嘴八舌,边说边忙着找。教坛周围,走廊通道。他们认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找。"陈锦东同学,你马上到我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找一找。"我急着说。很快,陈锦东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说没找到。糟糕,我的精心设计泡汤了。听了我的话,焦急,失望,惋惜,多种心情表露在同学们的脸上。我看见他们那么热心,心里涌出一种感激之情。忽然,一个惊喜的声音传来,"找到了!找到了!钥匙在这儿呢!"大家欢呼起来了,那劲儿甭提有多高兴了。短短的五分钟时间里,为一条钥匙,全班行动起来,竟让大家经历了焦急,失望,惋惜,惊喜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我转念一想,咦,这不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吗?我兴奋起来了。拍拍手掌,大家马上安静下来,趁热打铁,问∶"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和老师一起找钥匙。""你们是怎么找的?"同学们刷刷地举起手抢着回答,就连平时不喜欢举手发言的而且常因说话不流畅而引起全班哄笑的同学卫海沛也讲得头头是道,博得大家的掌声。我立即启发他们,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身边,可写的东西多着哩。就看你有没有留心。"刚才发生的事你们能够把它写下来吗?""能。"大家在我的启发下充满信心大声地说。好!说写就写,一气呵成,同学们进入写作状态了。这次写在学生脸上的不是愁结,而是喜悦。不多久,大家陆续交出习作。看着同学们交上来的一篇篇习作。我笑了,刚才的情景就在大家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地再现。令我高兴的是卫海沛同学,真有点不相信平时最怕写作的他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之后的评讲课,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想老师展示自己的习作。因为这次写作令他们感到轻松愉悦,获得成就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啊,真意想不到。一次的粗心大意却换来了如此大的收获。

  如何使学生把写作包袱卸下来,让写作变得轻松愉悦?这次我得到了启发。如果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怎会写出令我满意的习作呢?大话,空话,假话,怎不充斥学生的习作呢?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次写作指导课打破了我预设的教学思路,但我丢失钥匙,无意中就让同学们不自觉地进入找钥匙的行动中去。由于这是他们亲历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用不着老师费尽唇齿去作抽象的写作指导了。从这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写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写好身边的事情。如一次辩论会、故事会、小制作、手抄报、编辑作文集等等。我让学生即时写作。他们有了现成材料,再不像以前那样搜肠刮肚的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老师,我再不为写作文头痛了。""老师,我喜欢上习作课啦。"习作的兴趣渐渐地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种子。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其大讲枯燥的写作常识,倒不如多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自我感悟,得到启发,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的反思06-29

aieiui教学反思07-06

《统计》教学反思07-06

《欢庆》教学反思07-06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7-06

bpmf教学反思07-05

Numbers教学反思07-03

太阳教学反思07-01

《翠鸟》教学反思06-30

“穷人”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