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1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疾雨急来急去的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的变化,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墨云、雨珠、风吹、湖水等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反思述之如下:
一、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由于学过《西湖》一课,孩子们对杭州及西湖已有所了解。我采用了词语对接的方式导入新课,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君子一言,_________;八仙过海,_________;螳螂捕蝉,_________;上有天堂,_________。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
二、古诗的学习有章可循。
在教学时,我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中,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开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些灵活处理,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整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三、适度挖掘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在“知诗人”这个环节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有人提到苏轼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又联系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他描写急来急去的暴雨,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而是借此希望自己也能像眼前的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这样一来,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很深刻了。
四、作业分层,体现差异。
课后留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③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两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杭州的古诗(不少于2篇)。
这次的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背、有画、有积累,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作业的难易程度也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差异。时间放宽,小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作业在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2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写景诗。刻画了夏日西湖雨前乌云翻滚,雨中气势磅礴,雨后风卷天晴的自然景观,抒发了苏轼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的喜爱之情。
整节课采用“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策略进行教学。通过教学,我颇有感触,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一、以读为本,培育朗读能力
古诗以文字的情势涌现,诗中景物也只有通过“读”才干在头脑中形成基本轮廓。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诗读精确流利。自读后,指名个别读,学生互相评议,改正领导读错的字词。“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是分不同层次的,我们要走进朗读的更深层次——“品读”。如个别读、想象画面读、全体读、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读……让学生在变换中懂得读的乐趣,玩味诗中景之奇特,更深地体会、联想,提高朗读能力。学生越读兴趣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有味,大多数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不成问题。
二、紧扣题眼,欣赏诗境
意境是古诗中超旷空灵的`灵性,是诗中圆融透辟的韵致,是诗中咀嚼不完的美。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题眼,施展想象,欣赏诗境。教学交换过程中,从“夏天的雨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开始,结合学生相应知识、经验的储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大,想象连缀成画面,去理解古诗,获得深入的形象沾染。如从“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气象快速转晴。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不仅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以诗意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进古诗,在其中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让学生过了把“诗人”的瘾。
虽然本节课有了几点突破,但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好,导致一些预设环节没有很好的完成。比如这首诗的题眼只是提及,但是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时间。课前学生都表示喜欢春天的雨,学习了古诗以后,对夏季雨的见解是否有所改变?个别学生交换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以前撒手让他们自己摘录,看平时虽也积聚了一些,但并未真正地内化接收,运用到学习当中来。
通过备课与自我反思,我知道了古诗本身其内涵就是丰盛的,是多元的。因为诗中作者所处的年代、环境、心情的不同,导致对诗的境界和情绪的理解也是多元的。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在读诗时除读其韵律美,还应体会其意境美、情绪美。在教学古诗时,更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 通过接洽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师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心路旅程,去感悟,去发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望海潮教学反思12-12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10-03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14
语文的教学反思08-28
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06-23
语文颐和园教学反思10-25
语文教学反思07-16
语文鲸教学反思10-2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6-22
语文教学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