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夜思》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静夜思》教学反思 1
今天学习《静夜思》,我刚说出课题,小朋友们就很熟练地把这首古诗背了出来,背完还有不少孩子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会背了”、“这个太简单了”,看来孩子们早已熟知课文内容,学习热情不会太高,得找个新高度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把标题写在黑板上,跟他们说:“这么简单的一首古诗,陈老师还是有些问题搞不明白,既然你们都已经学过了,那你们来帮陈老师解一解疑惑吧!”
我请小朋友看着标题,用标题里的字回答我的问题
一,这首古诗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很多小朋友很快就能找到“夜”,说古诗写在夜里。
二,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夜晚?安静的夜晚,孩子们也能答上来。
三,“思”是什么意思,这个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是思考,有的说是思念,还有小朋友把“思”和“诗”搞混了,因为平翘舌音发的不是很准,把静夜思误以为是静夜诗,就是安静的夜晚里的一首诗。于是,我知道了学习这古诗的关键和难点,还是要让孩子们体会诗人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教学目的和难点,我领着孩子们进入《静夜思》。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理解,基本没什么问题。“疑是地上霜”中,我把关键字定在“疑”字上,我问大家“疑”是什么意思时,教室里出奇地安静,没人知道,大家都沉默了,于是,陈老师暗自窃喜,好,有不明白的就好!于是我让大家把前两句连在一起读,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我说,边想象。当孩子们闭上眼睛,我开始创设情境,“。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一片白蒙蒙的,就象,就象,就象。”我故意停住,这时,有小朋友接过话去了,“就象打了一层霜一样,白白的”。很好,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于是,我回到刚才的问题,“疑”是什么意思,好多小朋友举手,我相信他们心中应该是有答案了。我点了一个孩子,他说“疑”就是“以为”的意思。有出入,理解还是不够。于是我紧接着追问他,如果是“以为”的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也就是“以为是地上打了一层霜”,为什么会以为是霜呢?这个小朋友脱口而出,“因为太象了!”,好,答案出来了,因为相象,所以会那样以为。这时候已经有好多小朋友在一旁说了,“疑”就是“好象”的意思,“好象地上结了一层霜”。
“举头望明月”,我请了一个小朋友上台表演“举头”,大家都明白“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诗人抬头就可以看见明亮的月亮。我告诉孩子们,在我们中国,月亮代表团圆,每当月圆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地团聚。但诗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月夜里却是只身一人,漂泊在外。再不忍看天上的明月,于是,便有了“低头思故乡”。再问孩子们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回答出难过,伤心,悲伤等词。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老家门前的一棵树,有的还说家里的饭菜好吃。真是不能小看了这帮孩子。于是,我又联系实际,有些住校的小朋友,每周一来学校都要哭哭啼啼,为什么呢?大家说是因为会想爸爸妈妈,想回家,所以很难过。到这里,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离开家才一个星期,在学校里有老师有同学陪着你,你都这样难过,那我们的诗人呢,他几年几年地不能回家,在外面又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是不是吃过饭了,也没有人在天冷的时候叫他多穿点衣服。想想他该会多伤心啊!于是,所有的诗意都被孩子们解释出来了,为什么别人都团圆,我却要一个人呢!到这里,我想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教学难点也被孩子们自己解开了......
很欣慰的是,现在一(1)班的课文朗读情况比较好,好多小朋友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带上感情朗读课文。今天的《静夜思》,王啸宇、徐梦悦、谢骏、季心凌等几位小朋友的个读都赢得了小朋友们的阵阵掌声。
这是孩子们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古诗教学,让我收益颇丰,感谢孩子门!
《静夜思》教学反思 2
在教《静夜思》之前,已经预料到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诵。因此,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实际上,让他们背诵古诗是对自己在课前考察学情的进一步确认。果然,他们会背诵古诗,但仍存在字音咬不准,不知道怎样停顿等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他们很棒,能背诵诗歌之后,话锋一转,说:“你们虽然会背了,可是里面的有些字音还没有读准呢”稍微的打击,让学生更专注地倾听老师讲课。
其次,孩子背《静夜思》大致是不知其意的。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用图片的直观呈现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堂课却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引导孩子朗读古诗方面,如何让孩子读出这种古诗的韵味呢?要怎样读才能平仄分明又富有诗意呢?这些问题,在之后听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时,得到了一些启发。古诗仍旧要读出韵律美。最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很好的方法。总结一堂课,总希望自己在边教边悟中得到提升。
《静夜思》教学反思 3
《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因为他们在幼儿园就会朗朗的读背。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学生背是会了,但是语气和诗的韵味并没有读出来,更不要说理解诗的意思了。怎样让这些已经会背诗文的孩子再来集中精力学习古诗呢?我先是来了个师生比赛读诗,看谁读的准读得好听,这样孩子们的兴趣就一下子激发了,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我就依次叫学生读,最后我来读,再来评一评,看谁读的准读的好听。当然是老师读得好听了,接着我就问学生,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准一样好听吗?学生都说愿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静”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知道了静是安静的意思后,我就问学生,我们知道一般什么时候最安静啊?学生说夜晚。这样就把夜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说,在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看诗人在做什么啊?我就指着“思”提示学生。学生一看老师的手指就马上说出是想的意思。这样我要学生把这”静夜诗“三个字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在安静的夜晚,诗人在想什么呢?我们读了诗句就知道了。这样学生就开始进入读书了。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启发体会诗人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于是我就边引导学生读诗句边启发他们想诗句的意思。当读到最后两句时,我一边读一边做”举头“和”“低头”的动作,然后问学生,你们现在跟着爸爸妈妈出来读书,想不想家乡的亲人啊?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是啊,诗人李白也是在外地,他看见这样好的月色,你们说他在想什么?于是学生就说他也在想念家乡。这样很自然的就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在学生一下子就知道诗人写这首诗就是要表达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后。,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来读,就比刚上课时读的要好多了。接着在教师的示范和领读下,学生把诗的韵味也读出来了。最后,就让学生的身份边读边做动作,这样能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话说诗的意思了。
这节课下来,我在想,其实学生是很有潜力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就能够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的能力有所提高。
《静夜思》教学反思 4
1、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
2、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部分学生对诗歌已耳熟能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自己识字,互帮互学。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复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4、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农村里百分之九十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得会更深,这首诗很短,含义又及深,很难让一年级的学生全面理解,这里只是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今后每一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静夜思》教学反思 5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知道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老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
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
其中沈思言同学站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况,联系到平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况,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平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后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么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况。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静夜思》教学反思 6
重难点选取的反思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教学中,从认识诗人及其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初读──理解──诵读。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动情的故事讲述引入课题,再播放课件让学生从图画浓郁的意境,从已有的古诗理解感觉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教学上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反思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己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通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采用多种识字游戏调动认字的积极性。这些游戏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这一部分,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检测评价反思
我用来检测学习效果的测验题能检测到学生是否突破了重难点
改进补救措施
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一传统的方式教授。在下次的再教这篇古诗我会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们感受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进而让同学们自己站起来展现自己的风采。
问题建议
应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静夜思》教学反思 7
1、在教写生字时我一般是让学生说说写该生字的笔画顺序,以及要注意的地方,这也是我平时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是希望孩子能自己用眼睛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让孩子描红,而后在田字格中写,而我就在孩子写时再巡视指导,最后将错误较多的地方指出来,提醒孩子。改进办法:最好能在孩子说完后再演示生字的书写过程,教师要一边写一边说笔画顺序,再请孩子书空,然后才让孩子写,最后是展示学生写的情况,纠正错误。
2、在教认读的生字时,我主要用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说该生字在读音方面要注意什么,比如平翘舌、前后鼻音等。再说要用什么方法记住该生字,比如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改进办法:教给孩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认读生字上,可以让孩子通过读音来归类,比如翘舌的归一类,或者是后鼻音的归一类。让孩子用归类的方法记住一类的字。而到了下学期则可以提高为按字的结构归类。
《静夜思》教学反思 8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阅读活动”,一年级的主要内容是背诵《三字经》和《课程标准》规定的70首古诗。我深深知道,作为刚入学的孩子,兴趣是引导他们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准备利用本课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从而为以后“大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中,我采用少讲、精讲的形式,给孩子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反复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古诗的方法,然后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小组读、比赛读、表演读,孩子们的兴趣在读中得到了激发。此外,我知道孩子非常喜欢画画,我又引导他们将这首古诗变为一幅画,从而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实现了课前的设想。
《静夜思》教学反思 9
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夜思教学》。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折射出旅行者的乡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挂图和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我换位想象,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情感整合,学生可以阅读它,充满魅力和朗朗上口。情感整合后,学生可能无法说出一些词义,但他们可以理解诗歌。为弱智学生而设“阅读是最主要的,阅读中的理解”只能听懂,不能说,这对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有帮助。
首先,把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说和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验诗歌的魅力和完美环境。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首先,播放《静夜思》的原声读音录音,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美和诗歌的节奏美。然后掌握关键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通过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乡愁,并讲解如何从阅读中感知诗歌。
其次,阅读、聆听和感受古诗词的节奏。
优美的古诗词是从中国继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要的节奏。只有按照节奏朗读,才能再现意境,体验趣味。然而,刚刚学过古诗的智障学生却不懂这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录音式阅读,让学生从听中感受,从模仿和练习阅读中获得自我启示。
第三,阅读、表演和理解古诗词的味道。
在朗诵古诗《静夜沉思》的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静夜沉思,静思静思”;你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吗?告诉我你当时的感受。然后伟大的诗人李白,像你一样,在这种心态下写下了这首古诗&“可以说,情感的共鸣和独特的情感会使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和文字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从而在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国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体现了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在前,读在情”的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学生自主愉快地学习。
当然,这门课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冷静,教学速度有点快,个性化教育不够深入。这些方面还需要培养,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的环节。
《静夜思》教学反思 10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我一直很喜欢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诗——平长仄短,却总有雾里看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莫名。
知道《静夜思》的“思”读第四声,缘于暑假中和徐健顺教授的闲聊,之后又与陈国安教授聊这首诗,他再次重申“思”应读第四声,作名词用,解释为“心绪,情思”。
顺着这份心情,我从题目入手,教平仄,悟情感。
先看题目。连着三个第四声,仄仄仄,用线连接,直线下降,学生们体会到诗人此时情绪低落。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的情感。等到学生对诗题、诗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最后让学生朗读题目,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好。
新授之后,该是运用了。在默写诗文之后,学生能较快地标出这首诗的平仄,进而连线,画出诗人的情感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心路历程,进而找到关键字词。最后是情感朗读。整个过程可谓顺畅,学有成效。
常说教语文要“关注表达”,即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和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诗歌教学同样如此。
按照平仄,画出诗人的情感线,这竟是“关注表达”的最佳切入点,可谓一举两得。
其一,关注诗人如何透过二十个字来抒发情感。
由情感线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诗人起初的心情是高兴的,然而一看到月光,一想起自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心情即刻起了波澜;愈想愈冷,乃至如霜;举头低头,黯然神伤,起伏跌宕;最后还是那轮明月,温暖了孤寂而冷落的心。
有意思的是,情感线每次波折处,恰恰是本首诗的关键词:月——霜——举——低——故乡。文字与情感浑然统一。
其二,透过情感线,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堂课上,我两次运用由平仄连线而来的诗人情感线,让学生说说诗人的心路历程,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效果都很好。
“素读”推广人,广州的陈琴老师曾疾呼:“小学语文老师要懂一点诗词格律知识”,我个人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从诗词的格律中,还能窥见别样的教学方法,真好。
《静夜思》教学反思 11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状况,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明白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应对这样的状况,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老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
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状况,联系到平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状况,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平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状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后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样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状况。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用心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静夜思》教学反思 12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用心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状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务必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情绪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情绪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述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潜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静夜思》教学反思 13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这首诗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面对这样熟悉的古诗,老师还有什么可教给一年级孩子的呢?
首先,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新教材要求孩子识记的字特别多。《静夜思》一文因诗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十几个。如何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诗中字词的认识上呢?这时,组织孩子评价他人读音的缺陷,一起讨论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们对于古诗的新鲜感。诗中三拼音较多,又大多是带“ang”的后鼻音,读准确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要在这些三拼音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亦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含义。
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诗教学的必要目标。
第三,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不足之处: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课上深入分析和繁琐讲解有点多余,应当引导学生自己理解顿悟。所以一定要凭借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画面,采用一年级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体会时,也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说教。
《静夜思》教学反思 14
《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受到知识能力和生活体验的限制,在学习古诗时,无法将自己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引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设定一个基调,一个氛围。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解释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了录音的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整首诗的基调是低沉惆怅的。当然古诗最重要的是反复吟诵,所以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小老师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首先,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
一年级的识字教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然后通过与“字娃娃”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将生字与音节打乱,“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生愿意在玩中学,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拼读练习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拼音的兴趣。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行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会读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能够牢固掌握,我还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字型的认识。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还让认识字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那些不认识字的同学。于是我采用包干到人的方法,让认字有困难的同学自己去给自己选择小老师,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读书。这种方法一经实施,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同学们也喜欢学,到了第二节课,大伙儿基本上都是能熟练地读出这写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合作,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问问你当时在思念故乡的什么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想象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
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古诗教学的必要目标。
第三,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静夜思》是小学课文新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古诗。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激起孩子们学习故事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把此诗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金钥匙。
学生对《静夜思》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我如果照预先设计的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肯定会感到索然无味,不过折时我改变了原有方案,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适当的调高思维的梯度,一“‘疑’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我抓住冲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在思维的激发和碰撞中,课堂气氛走向了高潮。实践证明,面对学生的“懂”,教师把对未知的探索转变为对自己的思辩,能把课堂引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意识和批判的勇气。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能由《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并推及其他诗歌的学习,至此,渗透的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启迪,习惯的培养。
教完《静夜思》,古诗学习也就刚起个头儿,接下去,我就让孩子们把知道的古诗美美地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还查看了孩子们手中有的关于古诗的书籍,告诉他们哪一本比较合适,没有的要赶紧去买。老师说的话可是他们的“圣旨”,相信他们一定会一步步走近古诗,阅读古诗的。此外,我还打算把学习古诗的计划告诉孩子们的家长,让家长一起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古诗。
就此下来,古诗的教学也便有了可教可学的内容。只怕还嫌精力不够,时间不够了。
《静夜思》教学反思 15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思乡诗,孩子们好多在入学前就会背诵,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头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景,我就问孩子们之前学过李白的那些故事,进而带领孩子们复习了《古朗月行》、《赠汪伦》
一、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孩子们虽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也比较迅速,但对古诗的韵律美不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渗透了押韵的概念,并对古诗的韵脚、韵字进行解释说明,不求孩子弄懂,只是作为学习的开始,之后教师贩泛读、听录音读、孩子各种形式的朗读,并提醒学生按其韵律节拍,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二、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个别孩子在朗读的过程中开始根据自我的理解加上了动作,带有必须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开始表演,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练习生活是体验感情,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之后我又向同学们讲述李白此时的人生遭遇:在外漂泊一年之久,生患重病,举目无亲,在一家小旅馆里写下这首诗。此时,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
可是本节课启发一轮环节较多,孩子们一开始自我感悟,便会开始讨论,坐在前面的大部分孩子都能跟着教师一齐学习,可是后排的一些男孩子就有些管不住自我。怎样掌控好低年级课堂纪律,让孩子们动而不乱,活而有序呢?我想这还有待自我经过不断的学习,获取更多的教学机智和更好的教学设计。
【《静夜思》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静夜思教学反思05-17
《静夜思》教学设计04-01
《估算》教学反思05-29
松鼠教学反思05-25
《左右》教学反思05-23
《鸟语》教学反思05-22
燕子教学反思05-22
《画》教学反思05-21
《长城》教学反思05-19
《爱莲说》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