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鸟语》教学反思1
课文写了“我”从小爱鸟,爱看鸟儿的身子,爱听鸟儿的鸣叫,天长日久,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和鸟儿的接近、交谈,从鸟儿那里学到了很多,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上课伊始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尤其是课文中“我”与布谷鸟的对话,很有童趣,我和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其间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
在作者与鸟儿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同时,作者也从鸟儿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让学生从句式特点入手理解句子,学生很快找出这是一句排比句,而结尾的“……”的意思也一并解决,它的作用是省略后面的内容,“那么省略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我追问,马上出示句式训练,仿照例句在写一句,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顺理成章。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如此多彩,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所以,我们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走进新课程,只有走进孩子,才能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鸟语》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鸟语》这篇课文,上课前备课时,我还很困惑,怎么让孩子们知道鸟语是怎么回事?上课了,孩子们知道了鸟语就是鸟的叫声,我突然想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会吹口哨,于是我叫那几个懂吹口哨的男孩上讲台来,我提示让他们吹“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勤劳刻苦。”结果有两个孩子吹得特别好,全班同学都给他们热烈的掌声。于是我叫这两个男孩一个扮演课文里的“我”,一个扮演“布谷鸟”,一吹一答,还真是惟妙惟肖!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课堂上一下字活跃起来。我把其中一个吹得特别好的孩子叫出教室,我让他用口哨吹“同学们,认真听课;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然后叫全班同学猜他吹什么,同学们一下字激动起来,也很快猜出他吹的是什么。我问同学们:“孩子们,这节课你们快乐吗?为什么?”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想,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很快乐。我说:“是啊,课文中的我也从鸟语中得到了快乐,他和鸟儿成了好朋友,课文有个词说明他和鸟儿成为好朋友的,你知道是哪个词吗?”孩子们很快找到是“知音”,“你能给它换个词吗?”“朋友,知己。”“为什么鸟儿成为我的知音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十一自然段。”孩子们有的说:“我从燕子那知道了勤劳。”有的说:“我从大雁那知道纪律的重要。”还有的说:“我从苍鹰那知道了勇敢快乐。”。。。。。。“是啊,我不仅从鸟儿那得到快乐,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和鸟儿成了知己。”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情?孩子们放飞的心灵得到的升华,他们体会到了作者对鸟儿的爱、感激和对濒临灭绝的鸟儿的惋惜和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鸟儿好朋友的呼吁。快乐的“鸟语”,放飞了孩子们的心灵!
《鸟语》教学反思3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本部执教了苏教版四上第15课《鸟语》第一课时,几多收获,几多遗憾,几多感慨。
先谈谈收获:
(1)、通过这次参赛、摸索、研究,我初步知道了第一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我觉得第一课时,上多少,怎么上,应该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制定教学过程。而且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又没预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指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力求高效。
(2)、本节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我在教授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读课文,谈谈感受;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生有自读、齐读、比赛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结尾送“礼物”一节,设计精彩,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小标题概括课文大意后可串联出全文大意,还巧妙渗透了“爱鸟”教育,初步感知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更给学生对这节课及授课者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再谈遗憾:
(1)、对于课件未用上,我准备不足。临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
(2)、对于学生的读书评价,我的评价语不够丰富、生动。
这次的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给了我很大帮助,甚至比我自己埋头苦干半年带来的感悟都多,感谢有这次机会,若能再当面听听评委的点评或看到评委的书面点评,那对我们的帮助就更大了。
《鸟语》教学反思4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感受颇深。这节课我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重点部分——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的原因,引导学生跟着更羸一起去观察和分析,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信息,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会思考,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因为这是一个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首先,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进入状态,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在讨论为什么说是他能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引导学生理解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明白更羸是通过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了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过程。教学时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地质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最后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自己找好朋友扮演,学生热情高涨,有声有色。对“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魏王说的话时,学生还不能读出人物的语气来,特别是对于这两句话:“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一个是疑问的,一个是惊奇的,学生读的还不到位,这里还要加强指导,注意“?”和“!”的区别,教师也可以进行示范读,让学生有更深的领悟。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的动作没按课文中的来做,我也当场进行指导,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贯彻:进行每一次的朗读都要让学生的目的进行,怎样读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体会。
2、在区分两个“直”时,还有含糊,刚开始学生讲的有点摸棱两可,看了课件后,没让学生再讲了,这里处理得不好,还应该让学生再来讲一讲,强调一遍,这样先有感官的认识后,学生会理解得更全面。语言文字训练就应该具体到对“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的理解,对“能手”的理解,引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言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细化,如此,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我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定的太遥不可及了,以至于让语文变得不实在。今天我的教学虽然在教材上有所处理,也尝试用新颖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为内容而服务。
3、大雁是怎么掉下来的,应该处理得更好,不能白白浪费做好的的教具。4、老师本身的语言不够精炼,比较多的口头语言。这就要我在实践中多探索,多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鸟语》教学反思5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突出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三幅十分清晰的鸟语景象,红喙鸟的缠绵,云雀的清脆,鹧鸪的飘渺。并且其中蕴含了三种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情感对自由的向往,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宁静淡泊、质朴境界的追求。
在设计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有几点:
1、培养学生不脱离文本的阅读习惯。
任何一篇文章,要想领悟其思想或者形成共鸣,必须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到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出题者不会脱离文本,同样答题时必须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不能想当然自由生造发挥。课文描绘了三幅鸟语景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接下来,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种鸟的声音特点分别是怎样的?”有同学可能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只是在粗略的看了一遍文章后就随口回答。这个时候千万要引导学生先找出文中描绘鸟的叫声的相关句子,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
2、养成学生安静思考的习惯。
我曾经在卓刀泉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讲的是一节阅读课,那是我见过的最安静有序的课堂,课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安静的思考,而在思考之后精彩的发言仿佛宁静湖面上的层层涟漪,深深的触及了我的灵魂。那节课后我记住了一位评课老师这样的.话“安静的环境更能沉淀有深度的思想”。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学会静下心来思考,而不是永远都浮在表面,做一个嘴巴快于思想的人。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蕴含在这三种鸟语景象中的分别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希望他们在思考中体味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能让学生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能够从中借鉴到写作时关于选材和构思的一些方法。
在课堂上我会借助板书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一个课文的提纲,让他们明白文章怎样做到条理清晰。第二、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散文的语言很美,但是很抽象,而且初一的学生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老师需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并且要由浅入深,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1、关于句子赏析,之前我跟学生归纳了这样一个口诀“句子赏析不用急,先把修辞来分析,比喻拟人和夸张,排比对偶和对比,行动副词不能忘,还有拟声和叠词,感情色彩有褒贬,语言清晰有条理。但是切忌泛泛谈,结合句子来分析。”这个口诀虽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至少给了学生有章可循的方法,比较适合初一的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句子,并且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赏析,在课本旁做批注。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间相互交流,全班性的交流,互相修改。
2、优美的语言,除了文字的赏析,还需要在品读中细细体味。所以在句子赏析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的句子和段落。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想构建,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观客观的都有,我想先从我的角度做反思:首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课后看教学视频,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没能够及时的引导。
其次,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太少。老师还是掌控着课堂的话语权,一堂课下来该讲的问题我都讲了,但是学生能否掌握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打断了学生思考的连续性。可能是最学生的极度不放心,在问题提出后,本应该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老师却在这段时间里不停的插入提示语,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虽然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会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积累。
《鸟语》教学反思7
我上了《鸟语》这一课,我体会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读到点、悟到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入鸟类王国,感受鸟儿无拘无束的谈话,学生在交流中成了鸟儿们中的一员,引起他们与鸟儿的共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在心灵萌动,语言的倾吐完全是“有感而发”。
听鸟鸣,学生平时在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过,如果此时我一味要求学生想象鸟的叫声,学生也许因无法想象而进入思维的低谷。此时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唤醒,由鸟声到鸟语找到了知识的新的生长点。在情景中联系文本的语境想象鸟语,我想这一次是学生有意识地听,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它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鸟语》一课还关注了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较强地体现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那是阅读对话的延伸,是一种处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视野中更自由的对话,体现了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等能力整体协调的发展。在想象说话训练中有机结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来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语言文字品味中与人文教育有机整合,抓住文本内容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感悟人文内涵。从“勤劳刻苦”、“预报喜讯”、“声声催促”、“倍感亲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过蕴涵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去触摸作者朴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鸟结为“知音”、爱鸟、护鸟,巧妙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感化、吸收,直至内化,最后指导学生的自觉行动。
《鸟语》教学反思6
3月18日下午,我在卫岗小学参加区级课堂教学评比,参赛课文是《鸟语》第一课时。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感触颇多。
1、首次尝试第一课时公开教学。平时的阅读教学实验课或外出观摩,交流的都是第二课时。我曾经认为,第一课时朗读版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样,没什么好上的,也不易出彩。可能这也是老师们不喜欢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课的原因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
2、读通是我教学的重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于引领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悟文章内容。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我设计的是放手试读,在试读中引导学生一手课本,一手字典,高声朗读,默默静读,同桌互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并解决生字新词和难读句段。教学时,却发现学生手中只有课本而已,只得作罢。“无声老师”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可小视。
3、理清文路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四年级孩子应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启发孩子理清文路很重要。但实践中,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未留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时间,他们显得很茫然,教学效果有拔高之嫌。
最后,向李主任提出一个建议:以后的教研活动能否多开放一些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或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供广大一线教师交流讨论。
《鸟语》教学反思7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鸟语》的教学反思。
课前,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什么叫好朋友,人与动物之间一种纯真的情意!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喜鹊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正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吗?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不正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吗?
教学中,我紧扣住主线——“朋友”
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教学反思《《鸟语》的教学反思》。
《鸟语》教学反思8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描述了“我”从小爱鸟,乐于与鸟儿接近、交谈,终于与鸟儿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情景,揭示了“我”在聆听鸟语中所获取的启示,赞美了鸟儿的确是人类的朋友。课前,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什么叫好朋友,人与动物之间一种纯真的情意!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喜鹊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正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吗?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不正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吗?
教学中,我紧扣住主线——“我”有没有听懂鸟语。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在,我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如:“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的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去掉行不行?”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追问到。
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燕子、大雁、苍鹰的特点,不能去掉。”有的说:“如果前面不出现这几个词,后面我所认识到和懂得的道理就没有说服力。”还有的说:“正是因为燕子、大雁、苍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才会去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主线设计不够恰当,并不应让学生探讨“我”有没有听懂。其实包括公冶长也不能听懂鸟语,这个细节我给忽略了。如在此有所点拨,我们人类是否真的能听懂鸟语,其实不能。但只要你有颗爱鸟的心,就能“听”懂鸟语。可能这样,学生对于这篇文章又能有更深层的理解。
《鸟语》教学反思9
《鸟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记述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上《鸟语》这一课,孩子们是喜欢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是我所注重的。
要体会人鸟情,那就要体会什么叫好朋友。扣住主线——“朋友”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正是快乐的体现;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它们正展示着自己所具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上课前我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我觉得创设情境很重要。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与文本更接近。听鸟鸣,学生平时在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过,如果此时我一味要求学生想象鸟的叫声,学生也许因无法想象而进入思维的低谷。此时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个活生生的场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中联系文本的语境想象鸟语,我想这一次是学生有意识地听,是听得最认真的一次。它把学生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了。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
其间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我提问: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从捉虫能手乌鸦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夜里忙碌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保护庄稼的重要性。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海面的清洁师海鸥那里,我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努力起飞的雏鹰那里,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从拼命保护孩子的母鸡那里,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从善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鸟语》教学反思10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课前,我读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给予学生有两点:
1、那就是体会什么叫好朋友,人与动物之间一种纯真的情意!好朋友是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和布谷鸟对话时的无拘无束,喜鹊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正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吗?好朋友是能催你上进的,勤劳的燕子,守纪的大雁,勇敢顽强的苍鹰不正是人类积极向上的动力吗?
2、给予学生一种研究。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我”的确成了研究“鸟语”的专家。便可以得出:我们要认识某一事物,要想成为专家,不去多角度的收集信息,不陶醉于其中,不去思考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好处,那肯定不能成功。也就是说,这一课其实给四年级学生一个成功的公式。“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等于什么?答案不就是作者的研究获得的资料及自己想法吗?
本着这样的解读,我设计了教学:
1、扣住主线——“朋友”
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
2、提炼升华。
明确人能与鸟成为朋友是人的勤于研究才与鸟的距离更近。
当我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与组内老师交流时,大家立即展开了讨论,纷纷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以听鸟语引入,这样能够率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有的老师说在解决鸟儿是我的“朋友”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即鸟儿给“我”带来了快乐,从鸟儿身上“我”懂得了道理……
听取了同事们的建议,再次解读文本,我细化了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其间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
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的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去掉行不行?”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追问到。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燕子、大雁、苍鹰的特点,不能去掉。”有的说:“如果前面不出现这几个词,后面我所认识到和懂得的道理就没有说服力。”还有的说:“正是因为燕子、大雁、苍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才会去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从捉虫能手乌鸦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夜里忙碌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保护庄稼的重要性。”“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海面的清洁师海鸥那里,我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努力起飞的雏鹰那里,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从拼命保护孩子的母鸡那里,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从‘叽叽喳喳’正在练声的百灵那里,我学到了勤学苦练的精神。“从行动迅速的翠鸟那里,我了解到做事的态度。”“从善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当我们翻开色彩缤纷、凝结着编者智慧和汗水的教材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每一篇课文都引领着孩子们去认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走进新课程,只有走进孩子,才能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鸟语》教学反思11
《鸟语》这篇课文我也上过,但秦岭老师的这堂课却呈现出了一个别样的课堂。
首先,学生与文中的作者一样,有很多与鸟儿对话的机会,教师创设了很多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想鸟儿们丰富多彩的语言,也当了一回通晓鸟语的“公冶长”。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用布谷鸟的叫声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心领神会地用鸟语来回答,妙趣横生,增添了课堂活跃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
其次,秦老师很注重朗读,抓住关键词来读好句子,进而体会句子的含义。在教学从鸟儿身上获得的启示时,老师反复让学生读这句话,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来理解作者从鸟儿身上学到的不同品质。
第三,开头的读词语环节,老师也是独具匠心,出示词语后不仅让学生读还让他们归类,这就不仅仅是读词了,还把课文中的关键词拎出来,提纲挈领,为后文理解从鸟儿身上获得的启示埋下伏笔。
这堂课可以说构思巧妙,贴近学生,是一堂平易近人的课,也是一堂富有想象力的课,更是一堂轻松愉悦的课。
《鸟语》教学反思12
上完本节课后,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即小学美术课堂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状态,关注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而老师又能给他们什么?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教材,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的三大领域,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学生们喜欢的美术课,在新课改的精神下更容易得以体现与实施。对于《鸟语花香》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也有了一些体会与感触,下面结合有关教学片段做一些探讨性的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审美为核心,结合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课堂情境、板书、国画作品、音乐等,使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美,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部分:课堂一开始我播放水墨动画片导入本课,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引发了对本节课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为之后的教学作下了铺垫。提高了知识的趣味性,打破了传统导入模式,使学生感到很新奇,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二、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及一些中国画的知识,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水墨特点。指导学生学习蘸墨法和如何用笔的绘画技法,并再加以练习。中国的水墨画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极具特色的画面效果,不但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更可以说是中国千百年文化传统的浓缩。对水墨画韵味及所形成美感的认识是本课的灵魂。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水墨画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感受水墨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表现时不受技法、方法的限制,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大胆的表现出来。
三、欣赏部分:中国画注重人文内涵的渗透,引导学生欣赏了中国花鸟画作品,学生在欣赏中受到了极大的感染,感受到作品的优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有的学生在欣赏后说:“我觉得很美,画的像真的一样。”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很神奇。”虽然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很简洁,但他们已经受到审美的熏陶。
三、评价方面:我改变以往的作品评价方式,相对注重成果的展示,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相评价。在用笔用墨的手法上虽显得比较稚拙,但对于初次接触中国画的小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为此我采取积极评价的方式,及时鼓励画的好的、有创意的作品,并用徽章奖励课堂表现好、作品好以及在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学生进步的表现,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四:在课堂背景音乐的选择时,我注重音乐与课的内容的协调与配合,运用了琵琶曲《琵琶语》这首曲子,这段音乐的运用,能体现古色古香的中国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美的情景,也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经过本节课我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课时分配上:这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学生实践的时间还可再长一些,应更加注意时间的安排,让学生充分的创作表现。
课中再添加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获取、去表现、去发展。应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让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学到了很多,更是注意了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同时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适时的演示,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
总之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
《鸟语》教学反思13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 、概括文章大意
二、新授
1.文章刚开始时作者对于鸟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爱鸟)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呢?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3.作者和哪些鸟儿进行交谈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三至十一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鸟语呢?
4.大家听,布谷鸟在说些什么呢?(放音频)
你怎么知道,小作者听懂了?
“分明”
你能给它换一个词语吗?
确确实实、的确(学生齐读这一句)
还听懂了什么?
同学们看,在布谷鸟的语言中,作者听懂了这么多,老师都想和它对话了。
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吗?
同座试一试,展示着练习
请两对。(感觉怎么样?师生点评)
你们看,布谷鸟,还在对作者说说什么呢?(想想)
小作者和布谷鸟儿对话,有趣极了,和喜鹊的对话更有意思。让我们去听一听。(学生齐读)
5.喜鹊的语言小作者听懂了吗?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能换种说法吗?
(3)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喜事呢?
学生说:中彩票、生宝宝、结婚、过节得到压岁钱等等
同学们你们的喜事可真多,你们愿意做一只喜鹊来报喜吗?请一位学生读“喳喳喳喳”
生活中的喜事可真多啊!齐读。
6.在与布谷鸟、喜鹊的交谈中,老师还懂得了很多鸟类的语言,还听懂了什么鸟的语言?
(1)师生交流
(2)老师领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此时此刻,作者已经成为鸟儿的知音,你们想成为鸟儿的知音吗?我们也来与鸟儿对话,做做猜想……
(3)听鸟的叫声。(知道的学生说,不知道的老师说)用多媒体的设备出示图片,并出现声音
还想听一听吗?还想听谁的歌声?它在说什么呢?
师生交流
还想听谁的?它在说些什么呢?大家来猜想一下。
师生交流(生;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还想听什么?它在说什么?(啄木鸟)(抓虫子)
(我认为自己有几个点所设计的拓展训练是非常好的,不但在后面的试卷练习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习题,而且对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个训练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和教材中例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良好的训练的目的。但在深入方面很欠缺,比如:作者为什么喜欢鸟语呢?这个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7.作者更是鸟儿的知音,他还从鸟儿的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从……
(1)指名读
(2)指导读,齐读
(3)试着背一背(学生自练)――指名背(背诵得十分正确,如果带上点感情就更好了)——再请一位――齐背
同学们,作者在和鸟儿接近、交谈的过程中,鸟语不但好听,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因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引读)
总结拓展:刚才我们跟着读者听鸟语、对话鸟语……看看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4)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仿照句式进行仿写。
(5)放录音(榕树片断)
最多的是麻雀……顷刻间就无影无踪了,鸟语是最动听的语言,找一个树林子,你的心灵就贴近上的心灵,听绿荫深处的鸟的鸣声。顽皮的山雨……假如天空中看不见鸟影,没有鸟的叫声,生活会多么……让我们的家园……
(这里,我设计了大段大段的描述性的语句,学生听得很美,很入境。同时读写结合,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课外练习
1.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爱上鸟了,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小练笔:
(1)听鸟语谈感想,找一种鸟,听听鸟鸣,谈谈自己的感受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教后记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课伊始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其间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从捉虫能手乌鸦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夜里忙碌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保护庄稼的重要性。”“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海面的清洁师海鸥那里,我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努力起飞的雏鹰那里,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从拼命保护孩子的母鸡那里,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从叽叽喳喳正在练声的百灵那里,我学到了勤学苦练的精神。“从行动迅速的翠鸟那里,我了解到做事的态度。”“从善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当我们翻开色彩缤纷、凝结着编者智慧和汗水的教材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每一篇课文都引领着孩子们去认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走进新课程,只有走进孩子,才能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鸟语》教学反思14
本文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课时时,在学生读完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很多学生有自己的疑问:鸟语指的是什么?“我”是怎样与鸟儿说话交流的等等。我将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第一课时的目标主要是学习生字词与朗读课文,学生们掌握得较好。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本课的重点是第三自然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明白:“我”是如何尝试着与鸟儿接近和“交谈”的。
《鸟语》教学反思15
在《翠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随着情节的开展。我提出“如果你是一只翠鸟,你觉得你什么样?”一个“你”字的发问,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对形象的猜测。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你”字的发问,引导学生进入了作品的情境。产生了换位移情的功效。随着对文字的感悟,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科学的独立之处在于它不象教学,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对每个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的深度、广度是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学完《翠鸟》一课后,学生可以有多种体会,如认为翠鸟可爱,要爱护翠鸟,自己要努力学习,快长本领,去研究翠鸟……在课尾我设计了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环节:“此时,你对想捉翠鸟的想法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翠鸟,你想对那些想捉你的人说些什么?再次换位思考,使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对翠鸟的喜爱)到理性(爱护益鸟,保护大自然的升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鸟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画》教学反思05-21
《长城》教学反思05-19
《爱莲说》教学反思05-19
《松鼠》教学反思05-18
约分教学反思05-17
春晓教学反思05-15
体育教学反思05-15
《约分》教学反思05-14
左右教学反思05-13
地理教学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