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学反思1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让学生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月光曲》教学反思2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
《月光曲》教学反思3
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学生能否在学习中充满激情,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自我的表现。本人在《月光曲》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条件(多媒体技术及FLASH技术),自己充分理解《月光曲》及贝多芬的背景及课文环境的内涵,融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及自己的激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情中寻找学习的激情,寻找课文的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堂当中。
《月光曲》一文是讲述《月光曲》创作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中所呈现出来的是贝多芬先生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穷苦家庭的关心及爱护,也展现出来贝多芬的高超的音乐造诣及艺术修养。要理解好这篇课文,就必须深入了解贝多芬本人及其创作的作品,以及关键在于对《月光曲》的理解。本人为了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及《月光曲》,在网上寻找有关资料,对贝多芬及其所创作的作品,以及《月光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资料中,我知道贝多芬相关的生平事迹及有关作品的情况,(并重点了解了《月光曲》的情况。关在教授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月光曲》又名《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曲,又称《升C小调奏鸣曲》,写于1801年。这曲子初版上有“献给黛莉冉”字样。黛莉冉是贝多芬的恋人,是一个伯爵的女儿。后来,黛莉冉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加路伦彼尔伯爵。这首题赠给朱丽叶塔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作於一八一O年。起初只题作「幻想曲风奏鸣曲」后因诗人雷斯达布在文字上的渲染,才出现「月光曲」的别称。《月光曲》的起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年—1860年)听了该曲后联想到瑞士疏森湖上的月光而取名的;另一说是出版商因为这乐曲的标题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擅自定的。 而课文则采用一个传说来讲述《月光曲》的来历。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课文及贝多芬这人的理解。也为感受《月光曲》埋下了感情伏笔。
二,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FLASH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FLASH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让学生能够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本人对《月光曲》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4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以课文的课后题“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为什么弹奏了一曲又一曲?”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景象,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这样,通过指导朗读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带文环节我带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一节课下来,还是感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兄妹俩弹琴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到位,铺垫做的不够。
其次是在学习第九自然段,并学习本节课表达方法的时候出示的太突然,应该在师生合作读、删减词对比读以后,问一问学生:“读后你有什么发现?”然后让学生自主发现联想与想象的运用。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
再次就是时间分配上,带文环节稍稍短了一些。注意时间合理的分配。
《月光曲》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反思6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教学反思7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反思8
今天,我执教的是《月光曲》的第二课时。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穷兄妹想象到的图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用多种方法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已经变得更加优美,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弄清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体会文章描写的意境,学习联想的描写方法。在今天的随文练笔中,我安排的是让同学们听一首名为《天空之城》的钢琴曲,让同学们听着动听的旋律写出自己所想象到的景象。在集体备课时,我曾和其他老师讨论过这个题目的设定,因为这个宽泛的命题也许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几句开头,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分享作品时,个别同学写的不错,有的能就某一处景色进行细致的联想,有的能由联想景物引出自己的感情,但大部分同学的写作达不到理想水平,还需在以后的课程中加强对于写作的训练。
《月光曲》教学反思9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向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主角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透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教学反思10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必须精心备课,但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还是课堂,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备课已经成功,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课前认为自己的课备的很详细,全面,条理清晰,然而课堂却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不断反思。
《月光曲》这堂课讲完后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从备课谈起吧。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十一册的第八组课文中,这单元重在让学生走进艺术的天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月光曲》这课,学生要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这课有两个突破点:一是从联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体会贝多芬的高超技艺,二是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挚的情感。在备课时,我是这样想的先从第九自然段的联想画面入手,让学生感受联想的好处,从联想中感受乐曲的节奏,从而感受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然后再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从原因中感受贝多对穷人的同情,对遇到知音的激动,从而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变化,这样来突破文章的难点。这两点都是文章的重点,而我在备课是却把他们备到一起,讲课前就认为内容挺多,但还是没有进行取舍,因此,课堂上只讲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从这次节课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备课的失败,不能抓重点,舍不得放弃,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很多次课总是想把更多的讲出来,而往往却适得其反,没有中心和主干。
从这次课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虽然教学已经好多年,但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课堂,这也许是自己对语文教学没有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时,我先问:“这段是通过什么老表现月光曲的?学生说出是皮鞋匠听音乐时产生的联想,接下来让学生画出联想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让学生读皮鞋匠联想的句子时,先想象是几幅画面,并说说在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想象对我班学生是个难点,因此我让观看了这段内容的视频,并通过抓住“微波粼粼、霎时间”来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时想象此时的乐曲是怎样的节奏。后面波涛汹涌的大海抓住“巨浪,一个接一个”来分析,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狂风卷着巨浪涌向岸边的情景,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不是很好,课后我想是我的引导不够到位,当学生说出“像有千万匹马奔腾而来时”,如加问一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或者我的引导再生动点再婉转点,会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备课时没有以学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讲课时不能很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来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备课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只有预设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在这次教研组活动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体现不出自己的设计意图,总是把别人的方法强加与自己身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自己的课上的越来越笨拙,甚至会让别人取笑。
想想但凡有成就的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田地”。于永正老师提出“五重教学法,追求语文课堂的情意盎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提倡精读一篇,带动一组,对教材的挖掘体现出一定的深度;王松舟老师的积极倡导“诗意语文”,追求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 。。。可以说都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个性。也许谈名家有点遥远,就从我们学校的教师身上,我也感到自己比别人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教研组组长张老师的课上的总是游刃有余,个性鲜明,她的教学机制无不让人佩服;和我同年级的教师王振娟,敏锐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讲课时重点词句的剖析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高老师,董老师,詹老师。。。。。。每个老师的课堂都那么精彩。他们的课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出了自己的特点。而我呢?一次不好别人会觉得是失误,两次不好也可以原谅,但三次不好呢?人们会觉得你这个人没能力。其实不用别人说自己都能感觉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我为自己的不好陷入了自卑当中,是我不善于思考?还是不善于学习?还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
当我从昨天讲完课一直思索中,我们办公室的牛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牛老师虽然四十多岁了,而她对工作的热情,对学习的不间断,让我感受到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昨天和牛老师的谈话中,牛老师说:“你们还小呢,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呢?我就是不断从学习中进步的”。这几天一直为牛老师的学习精神所感染,是啊,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啊。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师贫瘠了,怎么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自己勇于去思考,潜下心来钻研学习,一定会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的。
《月光曲》教学反思11
上学期有幸参加了新教师中心组,不得不说,这个小组不仅饱含了同僚们的汗水,更倾注了范老师的心血。现在将这篇反思发上来,虽迟些,但中在以此表达对同志们的感谢。
在上学期的活动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师郝佳宁同讲一堂课,共用一个教案。初接任务,我有过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的描写艺术的精品,不仅有婉转、动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扬的钢琴曲,授课教师既要有引导孩子从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坏乐曲意境的手段。将这两点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为之苦恼。
范老师的点拨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雾。利用过渡语将整个故事连起,让学生自比贝多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感受贝多芬迸发的灵感,聆听优美的《月光曲》。按照这一宗旨,我们一同听了佳宁老师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叹,美女与这篇课文的气质就是绝搭,佳宁的老师的循循善诱,渐渐使学生走进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与佳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照着她的风格上课,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改——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共弹了几曲,此时抛出问题:为何弹了一曲再弹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时就是徜徉在莱茵河畔的贝多芬,享受宁静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了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引导学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么忙,弹完一曲得走了”,学生此时一起否决,“没走,又弹了一首”。我在这时恰当地问,你为什么不走呢?弹第二首前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呢?学生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恰当地收回我的风趣,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读第九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中有几个画面。音乐停止时,我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洒银光”,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穿微云”、“月照浪花”,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读,齐读,由于本段需要背诵,考虑到这段给学生的印象已经很深了,所以我还设计了补充读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背诵。
“贝多芬”我随手叫起了一名学生,“你的这首曲子是为谢知音而作吧?”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大段描写却出自皮鞋匠的联想呢?”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们“知其所以然”,只有在问题难度的渐次升级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没见过这样的景色”、“连不懂音乐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想来贝多芬弹奏的一定非常好”……见学生没有感受到我预设的一个重要的答案,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详略得当的写法。此时课堂上出现了小断层,显然这个引导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之后我引导学生将《月光曲》的节奏与贝多芬今晚的际遇相联系,说说自己得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贝多芬走在莱茵河畔,心情恬静,如音乐的第一乐章——舒缓;听到穷兄妹的谈话,看到贫困的佳境,内心泛起涟漪,如音乐的第二乐章——波动;得知这位盲姑娘竟堪称自己的知音是,内心激动,正如音乐的第三乐章——激昂。本环节的设计还是很合本节课的节拍的,但是我只将表面想象给予了解析,却没有深究到问题的实质,“艺术源于生活”,这应该是为学生总结艺术来源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可惜,我却将这个机会付诸东流了。
我认为本堂课的一大败笔还在于课后作业,我的想法是,突出联想,让学生敢于想。但过后想来,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本课要表达的也是音乐美,而“99”这个数字却无论如何也融不进这节课,反而为本堂课留下了一个不协调的尾音。
我执教本堂课,得到了范老师、赵老师及中心组成员们的支持,他们课后为本堂课做出的评价为我留下了思考(优点略而不谈):当教师的风格与文章风格不符时,何去何留?既然贝多芬的心情与音乐已经吻合,何不一句话将艺术的创作规律揭示一下?第九自然段是一个动态的景象,说成“画面”会不会有失偏颇?学生概括的第三个小标题“月照浪花”不足以表现第三乐章的激昂时,师何不引导下去……当课下学生追着我要听整篇的月光曲的时候,我才恍然,课上不曾播放过一整篇的音乐,这不仅是学生上本节课的遗憾,更是我的课堂设计的失误。老师们和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我为她们呈现了一节缺憾的语文课,她们却为我打开了语文课堂的天窗,我的受益岂止用“匪浅”来形容?
《月光曲》教学反思12
《月光曲》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课文融传说美、语言美、乐曲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设计成功之处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对话,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和短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如,默读,圈点、批注感受,组内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动作表演读,变式朗读,创造改编表演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第9自然段描写《月光曲》旋律变化的语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想象三幅瑰丽的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刮风卷浪;月照浪花,风卷巨浪……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悠扬舒缓→气势渐强→高昂激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月光曲》,真切感受语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艺术美。
《月光曲》教学反思13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月光曲》教学反思14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但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但是哥哥的话让我明白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取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明白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但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那里能够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
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透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情绪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情绪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透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向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推荐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到达预设的课堂效果
透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透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透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透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透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透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主角。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务必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必须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月光曲》教学反思15
《月光曲》是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艺术之美。我班在上周已讲过此课,到回想起来总有囫囵吞枣之感。
一、人性之美体会不够
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爱,他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课文中,盲姑娘痴迷音乐,奈何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昂贵的音乐会入场券费用,只能靠着记忆来弹奏乐曲。偶然机遇的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以及高超的欣赏水平所打动,亲自为她弹奏一首又一首的乐曲,由此把产生灵感即兴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记录下来,这就是名震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只倾心于让学生抓住里边人物的三次对话,体会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对音乐的痴迷热爱,哥哥对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视了贝多芬的倾囊相弹,对普通百姓的同情。虽然音乐的有曲调负责抑扬顿挫,但是真正赋予音乐灵魂的应该是里边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更是里边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里边闪耀着的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这点需要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对第九段给予充分的学习,但依然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欣赏古典音乐的水平的确参差不齐。本文通过人物想象画面的描写来感受乐曲之美,更是让学生感到困难重重,虽然里边有明显的表现乐曲起伏的词语,但是依然体会感悟有障碍。应先梳理课文所写故事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给讲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欣赏文中画面时也要先从宏观出发,通过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态表现激发学生对于乐曲的欣赏,行程学生学习期待,再来由句子分画面,猜曲调,这样本段的学习会一气呵成,减少学习难度。
反思有些迟到,也有些单薄。我想走着思索着,撒下种子总会有些收获!走过的路已经走过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行动的力量永不迟到!
【《月光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05-12
《秋思》教学反思05-09
《刷牙》教学反思05-07
科学教学反思05-07
观潮教学反思05-06
天窗教学反思05-05
通分教学反思05-04
蝉教学反思05-03
泉水教学反思05-03
《穷人》教学反思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