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3 13:26: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地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2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3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的教学目的都应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展。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灵活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现以八年级地理《长江》《黄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一、会动手。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绘制略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关于《长江》《黄河》的概况,可这样进行引导学生绘制略图,首先从这两条河流干流形状特点(如:长江干流轮廓像两个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连在一起,黄河干流像巨大的汉字“几”字)入手,教师在黑板上绘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件),学生在白纸上绘出。然后将河流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况,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在黑板略图上熟悉,最后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画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个河段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略图,即可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概况,又可习得了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二、会动脑。创设能够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动脑思考。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欲罢不能,余音缭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河流概况之后,我巧用一组数据“黄河年入海泥沙近10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堆积成高和宽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绕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学生惊叹,黄河含沙量这么大呀!这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水文特征描述,及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是不是黄河整个河段含沙量都这么大?2、黄河含沙量在历史上就这么大吗?3、如果黄河不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还会不会这么大?4、如果黄河河流经西北内陆,还会不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为什么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却没有形成“地上河”?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推导、处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三、会动嘴,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动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比如:在学生观察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特征等知识储备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我设置以下3个自主探究题目: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观光旅游,你会选择哪个河段的景观?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时逢雨季哪个河段最不适合旅游?2、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择长江的哪个河段建设水电站?3、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否选择河运把一批5000吨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所以要让学生说话,就要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可以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地图,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或小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接合自己绘制的略图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会说。

  四、会用心。新课程改革中认为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用心做教材的主动开发者,从而教师真正成了新课程的参与者,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当地人文,社会实际,教师还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如《长江》《黄河》这两节教材,按教学参考建议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长江概况,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第三课时黄河概况,第四课时黄河开发与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第一课时完成长江概况,第二课时完成黄河概况,第三课时完成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这样安排即可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可使学生在了解长江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总结黄河概况,从而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放在一起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使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教学中只有做到潜心磨课,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才能设计出新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4

  一、 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5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 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 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如:初一(5)班的女同学叶瑾,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 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原初二(1)班的叶俊,王雅勤几位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叶俊同学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调。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起先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四、 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安庆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高招"出来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使用无铅汽油,并大力提倡骑自行车,尽量少用汽车和摩托车来减少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建议最好骑电动自行车,速度快,又没有污染;有的同学说国外对汽车尾气的排放都实行欧1、欧11标准,发达国家实行的是欧1标准,现在我国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实行欧11标准,假如超过这个标准就不准使用汽车,我们安庆也应该执行这个标准;有的同学建议应该在汽车尾气排放管上面按装个过滤器,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学生的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这一课还有一个课堂活动题,内容是这样的:有人想买新房子,有两处地方可以选择;一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但是房价稍贵些;另一处虽然房价便宜些,但是离工厂区比较近,空气质量差一些。选择哪一处呢?不用说,教材的本意,是选价格稍贵但环境好的房子买。经过这课内容的学习、讨论,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经提问,许多学生大声嚷嚷,应该选价格贵但环境好的房子,并纷纷说出理由:如果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虽然一时省了钱,可环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响,以后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钱!说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会这样考虑。这时,初一(6)班的段佩凯同学站起来说:“我选价格便宜点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学笑起来。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选择,而是说:“谈谈你的想法,好吗?”段佩凯同学说:“我选便宜点的房子,是因为这样可以把省下来的钱买一些树苗,种在周围,这样树木可以净化空气,就能够改造这个地区的环境。"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多有新意多有创意!我当即竖起大拇指说:“太棒了!这位同学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个答案最好?我真为自己唯书为上的思维定势汗颜。我再次感悟:我们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思索……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6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

  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篇四:初一地理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刘丽静老师在"森林资源"一课中以好大一棵树的歌曲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森林资源内在联系的认知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做到四个基本点:

  设情景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

  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

  设认知停*点,让学生都学会。

  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会。

  其实,每当茶余饭后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还在进一步不断反思。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8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9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早西晚(定法)。因此时间计算(包括区时计算)本质上就是地方时的计算。

  以上是本人对自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我发现这节公开课在内容上有些偏多,在力求使知识系统完整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弊端,甚至没有把典型例题讲解透彻,课堂练习的层次也不够,再加上本部分专题内容本来就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复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在本节公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外作业。通过批改,使得我及时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复习这部分专题内容存在的问题。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进行培养。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课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和同行诚恳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收获颇多。真心感谢五中的领导,为我们教师提供这么好的教学平台进行锻炼。今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机会,我会更努力准备和积极参与,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0

  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1

  高一地理下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城市的交通运输》一课时,我用湖州市区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香港交通图来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布局原理。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一: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二: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 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材料演示 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练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海陆的变迁的例子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3

  新编高中教材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所从事的一项跨世纪的重要工程。本文对新编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几项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知识同传统知识的关系

  地理传统知识,大部分是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也是他们中学毕业后学习和工作中探索知识新领域、研究新问题的基矗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应从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出发,尤其在课时偏少的情况下,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阐明主干知识,即仍以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主。随着地理科学的发展,一些过时的、繁琐的传统知识将被淘汰,人们对一些概念、原理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识体系,体现时代性。

  毫无疑问,教材内容若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更新,不反映先进的思想和当代产生的新成果,将无法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目标。但是,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澄清:一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较大差异,新提出和流传的观念及名词,并不一定体现了现代化;二是应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对国外教材加以比较、研究和借鉴;三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应该是渐进的,变更过大会使师资和设备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传统的知识内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观规律的知识,就永远能适应新的形势;五是新内容、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可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总量和负担,应当坚持精选内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更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等,教材应有所反映,但并非意味着新知识的过度增加,而应当体现于思想观念、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改进上,不断充实新的科学内容,修正陈旧、老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这种变化,认识和理解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科学。

  2.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的大方向来看,新教材不仅要渗透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应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现代社会的最新问题,并引用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解释现象、分析问题,以深化和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3.在阐明基础知识、重视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应将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术等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简介,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地理遥感技术、地理卫片航片等。

  一方面表现了现代地理学领域内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支持,

  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视概念和原理而忽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介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的科技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加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本国、本地区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争取有所发展和突破。

  首先,增强地理科学知识在现代生活、现代生产中的应用介绍,打破纯地理科学的局限,突出学以致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以及对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直接效益。对于这些内容的介绍宜选取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原文,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资源、粮食、人口、能源问题、环境污染与环保问题等,既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也可利用这些现实问题教育学生认识地理科学所具有的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独特价值。

  其次,增强地理科学知识与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识,宜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加以阐述,尤其要注意结合富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以增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某些地理事实材料及实际应用内容,则要说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规律,指明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及结合,强调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觉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探求、开拓,也要重视学以致用。

  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志趣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建设祖国的宏伟志向。例如:可通过介绍地理科学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社会文化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学好地理科学知识;同时,应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地理学家不畏艰难、执着奋斗所作出的重大发现和贡献,教育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报效祖国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通过渗透现代科学思想和观念,比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加强国际间合作观念、全球观念、参与意识以及效益观念等,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第四,增强地理科学成果与其他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联系。一要体现地理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又要反映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的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促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联系实际的内涵,认识地理学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将来走向社会也大有益处。三、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倍受瞩目,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好奇心强、善于联想、富于想象,敢于质疑,勇于开拓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是创造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可在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1.可以通过巧设悬念,巧妙质疑和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配以图像、图表、演示、演算、演练等,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化难为易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识。

  2.继承以往教材的准确精炼、概括性强等优点,以表解、图解和纲要说明等形式来叙述一些事实、材料等陈述性内容,力求突出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启迪学生探索联系,活跃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而学有所获。

  3.通过介绍一些思维独特、别具一格或者尚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精神。

  4.新编教材还可以专设一些“小栏目”、“小天地”等,让学生扮演知情者、参与者的角色,对地方社会经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作出自己的判断、决策或预测,并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题内容展开探讨和研究,从而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5.可以通过设计题型不同(如读图析图、计算量算、实际演示、观测观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判断推理、迁移应用等)、层次不同(如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求同求异思维,形象、抽象思维,直觉、分析思维等练习)、穿插形式不同(如练习题可灵活放在每章节教材前、中、后等)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练习题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诱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重视编排构思,适合教学

  高中地理新教材应体现改革思想,有几点认识需要注意:一是教材编写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面向大多数学校,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二是教材编写有一定的伸缩性、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学校的需要;三是教材编写应认真汲取有关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及时吸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中的成功经验,注意总结教学实践中所摸索、创造出的行之有效的编写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方便广大教师教学;四是教材编写应倡导启发式,对知识内容,学生特点、仪器设备、教具手段等要素综合考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学得主动而积极,既掌握知识,又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五是教材编写应渗透整体观念、联系观念、综合观念等,避免编写形式简单化,教学方法僵化,谋求编排体例、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例如:可综合学科课程(偏重知识系统性和结构)和活动课程(偏重实践活动和操作)各自的优势;综合直线式、循环式、专题式、特征式、问题式、纲要式等编排形式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以获得教学的整体效益。基于上述认识,可在编排体例和表述形式等方面有所改进。

  总之,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继承发扬、博采众长,有所突破,编出特色,更好地为实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服务。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4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今年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执教高二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的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我把它写出来,冀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上只有达到计划教学目标的大部分

  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教学目标无从谈起。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例如今年高考江苏地理试卷的最后一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教育教学没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人无完人,随着我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15

  一、重概念教学的模式被打破,课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材上阅读资料的增多增广,一些抽象化的概念不再通过学生死记硬背来内化,而是通过大量阅读与相关的人文地理故事来诠释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大量查找与概念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加工认真筛选,对教材进行填充,产生有效链接,让学生在地理故事、地理轶事中理解概念,把握概念的属性,加固概念记忆,拓展概念的应用。

  二、封闭的地理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开放

  新课程理念的深得人心,为地理教学创造了大的学习环境,变地理教学为地理教育、地理学习、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设计地理实践活动课,把地理课堂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对于“二分二至日”的理解,学生产生了迷惑,我就结合我们当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进行解释说明,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假日回家去问问家长,做做社会调查,让我们的地理课堂成为照进学生现实生活的阳光。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作为学科教师,要着力打造自主、高效、开放、乐学、乐思的地理课堂。在调查研究践行新课改中,让地理教学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和习惯。

【关于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反思05-12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4-29

初一有关地理的教学反思04-24

地理教学计划05-08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05-10

《秋思》教学反思05-09

《刷牙》教学反思05-07

科学教学反思05-07

观潮教学反思05-06

天窗教学反思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