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1 08:21: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线索,细腻地刻画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每次反思课堂,我都要为自己对学生的特点、教材把握不到位而愧疚。虽然我也听了高老师、李老师等几位老师的课,课下也抽时间看了教科书、教参等书。可能是我这个人太愚笨了,还是没有学到她们的十分之一。我知道这样下去后果将十分严重,不过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虚心求教,认真听课,让自己跟上同事的步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6、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表达”,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指向表达。

  “重组”,对于文本,可以积极地选择训练内容,组成新的教学内容。

  “整体”,教学结束之时,要学会回归整体。

  这四个概念,是必须的,整理出来,让自己印象更深,更加积极地执行下去。

  对于《6、半截蜡烛》这一课,我列出一张导学单: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熟悉“二战”背景;

  4、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5、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表现方法;

  6、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情境仿写)

  7、续写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8、回顾故事结构:一波三折;

  9、编、演课本剧。

  揣摩独白;回顾课文,对比:怎么演?演得怎么样?

  第一课时完成第1、2、3、4条,第二课时完成第5、6、7、8条,第三课时完成第9条。

  下课前,我布置学生扣住第5条进行预习: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像学习《5、卢沟桥烽火》一课一样,学习表现的方法。

  我特地要求,要看一看学生怎样区别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机智勇敢”究竟有什么不同。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到达目标的。但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光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但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但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到达感受语言,个性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

  三、改进措施

  我想是否能够在课前就就应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光。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 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一、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 ” 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 —— 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 —— 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 —— 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5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6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用心创设情境,透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述,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透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然后透过主角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应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二册《半边蜡烛》第十二课是一部教科书剧。这篇文章讲述了伯努尔德夫人的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敌人作战,并巧妙地将秘密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故事。我记得那是毕业班复习考试的学习阶段。为了使学生在时态复习阶段得到适当的调整,我在期末复习中穿插了对选修课文《半截蜡烛》的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由主人公朗读课文、由主人公扮演剧中人物、分组举行教科书戏剧表演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课文,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引导学生品味自己对教科书戏剧的感知,通过自我阅读和主角扮演,文本可以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悄悄进入学生的内心,努力营造师生、学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互动场景。当老师宣布要举行教科书戏剧表演比赛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纷纷举手扮演剧中的主角。为了满足大家的表演欲望,我要求同学们选择自己的主角,自由组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排练。然后,选择两组学生参加教科书戏剧表演比赛。老师和所有学生都是观众和评委。表现优异的个人将获得“最佳表现奖”和“最具创意奖”,获奖团队的所有成员将成为班级的“今日之星”。

  比赛前,两组同学抓紧时间认真讨论和练习,学习如何发挥剧本的当时现场效果,以吸引和使观众高兴,并获得好评。在教科书戏剧表演比赛中;观众”在台下,他聚精会神地看着它。舞台上的每个小演员都不愿意表现出软弱。他们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智慧,认真地献身于他们扮演的主角。生动有趣的表演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笑声。甚至一些小错误也让学生们感到高兴。特别是第二组中的小演员准备充分,道具齐全。他们从家里带来了一半的蜡烛和烛台,将教室讲台用作餐桌,并按照课本剧的安排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餐桌旁。表演自然,表情丰富,动作生动有趣。在剧中,德国军官可恨的面孔、杰克兄弟骄傲的外表、杰奎琳妹妹天真的语调和可爱的笑容、伯努尔德夫人与兄弟姐妹交谈时的善良和善良以及她在德国军官面前平静的表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模仿。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舞台上的表演生动有趣,观众的兴趣很高。比赛结果公布后,教科书上的戏剧表演在学生们的喜悦中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仍然陶醉于刚才的表演情况。

  从《半支蜡烛》的例子中,我得到了以下经验:

  首先,创造一个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应树立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探索、积极进入课文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在愉快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主角阅读和课本剧表演,充分表达对文本语言和文本的自我感知和品味,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对情境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充满活力的生活化课堂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三是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力提升。我让学生续写课文:她们的'计划都失败了,钢管漏了出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学生兴趣浓厚的编了好多个故事续集,真的很棒!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9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0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1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我个人觉得这篇课文最棘手的是故事背景离我们的孩子生活年代太久远、太陌生了,由于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也就很难真正走进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遭遇死亡时的紧张心理。于是我想通过一些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战争局势,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紧张与惶恐。但很遗憾的是由于电脑出了故障,视频无法播放,我只能借由口述来进行这一环节,但是这始终不如影像要来得直观、形象,更加能震撼人心。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思》教学反思05-09

《刷牙》教学反思05-07

科学教学反思05-07

观潮教学反思05-06

天窗教学反思05-05

通分教学反思05-04

蝉教学反思05-03

泉水教学反思05-03

《穷人》教学反思05-03

授课教学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