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2 15:12: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景,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找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亮丽风景的语句,找到后反复朗读、品味、想象,在学生充分领略这如诗如画、像梦一样令人陶醉的美景后,我话锋一转,反问学生这样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吗?这样美的景色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学生马上领悟到这些对阿炳来说,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对阿炳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时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一生并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样不幸的人生经历。找到描写阿炳不幸遭遇的语句后,我紧紧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想象: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接着我顺势而导,阿炳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诉说,他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这动人的琴声中,我马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学生听完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后,我让学生简单谈谈感受,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曲子的内涵。随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乐曲对应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知道这琴声就是阿炳的心声。

  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二泉映月》的资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这首曲子的影响巨大,又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挠的精神。

  反思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没有充分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虽然我自始至终饱含激情,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动起来。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为我为了能按时把要讲的内容讲完,给学生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够充分所导致。

  二是有些地方没有讲深讲透。如“饱经风霜”这个词,如果能在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时,再让学生想象一下阿炳脸的变化,相信学生对阿炳的坎坷人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这样的遗憾一定会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

  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让学生学习了《瞎子阿炳的故事》、“《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这两篇文章,并举办了五年级民乐欣赏——阿炳作品欣赏会。情境导入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阿炳的资料学生听二胡曲《二泉映月》。交流资料,初步了解阿炳。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二泉映月》。

  初读感知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出示自学思考题:划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意思,读顺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学,思考问题。

  精读感悟学习第5自然段。听音乐用一句话谈感受。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仔细朗读体会。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划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浪线划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 )”标出。小组讨论。听音乐谈感受。回答问题。小组交流学习。组织全班讨论。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由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这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用心去听、看、读、想,立体地、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音乐美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发现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

  指导精读其余部分。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1、播放“秀美的惠山”录象片段,谈感受。2、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3、阿炳虽然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但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孕育出了不朽的名著《二泉映月》。齐读课文。谈感受。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育

  积累内化指导背诵4、5自然段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引背、自由背、齐背。自己思考,同桌练习说,指名说,评议。学生能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堂延伸请同学们播放自己搜集的民乐。播放音乐,欣赏音乐。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了我国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拓展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课后观察月色,写一段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容加以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也感受到了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

  一、借助音乐,理解课文。

  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乙级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了让学生找描写泉声的句子,以及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知道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感悟音乐,激情导读。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三、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第二课时,我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说感受,但学生较为困难。然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点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会阿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通过练习上文,“失去师父,患眼疾双目失明,操着胡琴 ,卖艺度日。”我再次创设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再次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伤心难过。

  当阿炳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把情思寄托于音乐表达时,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视频,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

  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

  一、阿炳的苦难。

  二、音乐的内涵。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

  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二、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

  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6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上的一篇课文,虽然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特别是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于是,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决定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地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苦生活的倾诉吗?现在,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堂课,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动中展示过,听课的老师及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课堂。这次,在我校举行的“一日教研”活动中,我再次上这一课,并保持了以往教学设计中的优点,。课前,我进行了试教,并根据老师们的建议做了适当的改进,将比较句子的教学删去,使得教学环节更紧凑,同时,加强了对重点词句的指导、朗读、感悟,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朴实、扎实。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

  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由于我班去年已经上过这课,孩子们没有新鲜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愿发言,有的孩子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而对老师的情绪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最后只好拖堂。

  有人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但愿这样的遗憾越来越少。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8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听音乐,我就被乐中空灵意境所吸引,读完文章又被阿炳那坚强的精神所震撼。这样的文章适合朗读。教完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材的把握较准确。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究了文本,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从这两点出发来感受阿炳虽苦难但抗争、追求的精神。

  二、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堂气氛,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三、用语言创设情境

  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已经有几十年了,怎样拉近学生和阿炳的距离,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呢?我让学生闭眼想象“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度,40度,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学生大胆想象,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

  遗憾的是,在引导学生体会阿炳虽苦犹抗争的时候,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而急于把自己的结论宣布,造成学生的被动。因此一定要警告自己要耐得住性子,让学生去感受,去尝试,去争取,去揭示,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9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反思:

  这篇课文我曾经教学过多次,可终因学生走不进这首曲子,比明白这首曲子表达的内涵成为我一人在那“自读自讲字赏”这首曲子的“孤芳自赏”的境界。本节课,我在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搜集交流阿炳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乐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竟然很快在文中找到与乐曲相对应的阿炳的生活经历。我想,他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

  但让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发言面还不够广,这说明这堂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处在听别人讲解的状态。追求理想课堂,我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就曾经听过我们学校的韦雯老师上过,那个时候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学期也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诸如种种,都给了我压力,一定要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我用音乐渲染激情,有六处之多,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学习。教学的开始,先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接着,我抛出一个话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话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引向了逻辑的高度,文章自身的内部联系乃至阿炳内心世界与心外世界的“脐带”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

  “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他饱受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想像: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教室。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阿炳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教师配乐朗诵第五段。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样的听曲共有六处之多,但每一次倾听,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更深的体会。孙双金老师对乐曲《二泉映月》的这样解读,是充满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充满灵性的!让学生体悟到原来委婉动人的琴声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的一次人生坎坷的诉说;原来跌宕起伏的旋律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知音难求的悲愤;原来步步高昂的曲调是阿炳在月光泉水下期盼未来的渴求……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讲述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故事。接着我问: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学生回答: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我充满激情地地说:“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在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我以简短的一句话结束教学:“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这是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我要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让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驻扎在精神里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其实就是对乐曲《二泉映月》最美的理解,最诗意的诠释。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1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

  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

  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3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

  《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4

  《二泉映月》浓缩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不朽的二胡曲的诞生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中让同学们感受阿炳苦难一生,体会《二泉映月》这是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一、体会阿炳苦难的一生,我先出示了一段“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午后,阿炳为一帮酒足饭饱的商贩弹曲子,得到的两个铜板却丢在了破碗外,阿炳赶紧伸出瘦骨嶙峋的手,颤抖地摸着,最终一无所获!”让同学们模仿想象说话,同学们都能想象出各种场景和阿炳经历的苦难。

  二、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是,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乐声特点的句子和乐声表达丰富内涵的句子,然后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感悟。由于这一段比较长,都是描写乐声特点和表达乐声内涵的语句比较难记忆,我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每一句应该记住的重点词语,由记重点词语再到记住这个句子,通过训练这段中很多句子同学能当堂背诵出来。

  课堂时间把握上我还须要多下功夫,可能有时候没有做到“精”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5

  我看过描写阿炳的电影,阅读过阿炳的人物生平,但是这样一个午后,读到这一段文字还是颇有感触,在以往阅读里,我认识到的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有着伟大的生命韧性,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创作出了伟大的音乐。而这一段话,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市井小民,他有血有肉,似乎就行走了街头巷陌,卑微而又有些猥琐的色彩。

  我曾经在执教公开课《二泉映月》一课,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音乐与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当时我把体会盲人阿炳创作的艰辛和名曲的丰富内涵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他的满腔情怀,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为了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件的制作也简洁精美,上课学生状态踊跃,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互相解答,然后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重点的文字。这堂课看起来是圆满的,特别是我在课堂上以年龄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难的一生,整个课题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直至结束,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里。

  这节课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并为自己设计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读到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个课堂,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备课前并没有好好地了解课文的主人公,没有更多地阅读资料去更深地了解他,我自己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以至于自己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也心潮澎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有很多追求,高远的追求——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是我们又常常在教育教学中“非白即黑”,引导学生要么去仰望,要么去谴责,关于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复杂、不完美的人性,却时常忽略不见,当我们去用教学去树立一个形象的时候,真实常常成为了小道消息。在这节课里,我所展现的主人公不像是一个人,几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坐在这里,我不禁猜想如果学生在读到我读的这段文字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全面了解到阿炳的为人,并回想起这次的学习经历会怎么想,会有失望的感觉吗?发出“原来竟然是这样的?”的惊叹,还是觉得很正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呢?

  每每阅读正史,总会心潮澎拜,阅读野言又让人感慨万千,视角的不同让我们很难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事情的真实面貌,其间产生的认识的偏差、肤浅的判断甚至偏颇的感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教育面向于儿童,为了爱护儿童纯净的心灵,我们常常选择纯净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中提取出我们需要他们知晓的部分进行灌输。这样做常常有令人担忧之处,因为儿童很快会长大,会接触到真实的生活,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作为成人,总以为他们不能理解、无法看懂,实际上他们常常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棒,接纳的程度比我们猜测的更高。把真实展现给他,献之以真诚的态度,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完美,人有多面性,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冷静平和地去相处是更好的人生教育。

  如果让我重新回到这节语文课,我会有怎样的处理呢?我仍然会给学生一个激情洋溢的课堂,让语文课有魅力,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但是我会让学生有延伸的阅读,去尽可能去走近主人公,去感受他,当学生产生疑问,阅读到的形象和课堂的形象如此不同,我会真诚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想法——活生生的人是多样化的,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伟大的,“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的。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蜜蜂》教学反思03-31

《太阳》教学反思03-29

《荷花》教学反思03-28

《匆匆》教学反思03-28

《白鹅》教学反思03-28

《手指》教学反思03-28

《景阳冈》教学反思03-27

《白桦》教学反思03-26

《母鸡》教学反思03-26

《猫》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