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1
1.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操作风险中涵盖了如下的表现形式:第一,内部欺诈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是员工通过虚假对公信贷客户的信息,利用商业银行监督管理中的漏洞进行套取银行资金的牟利风险。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相互勾结造成的。第二,员工违规风险。这类风险是员工没有按照规定操作或者是失误、疏忽造成的操作风险。例如,贷款之前没有根据规定对公司信贷的资质进行有效的审查等。第三,外部欺诈风险。这种风险是指公司自身提供的信息存在虚假现象,为骗取银行资金所产生的风险。
2.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风险控制理念淡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公司贷款的风险控制理念和评价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大段距离,最为普遍的放贷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放贷前的风险评估更为在意的客户是否有抵押品,而忽略了对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进行分析。更看重对出现的风险的处理而忽略了对于风险的预防。一旦放款成功,对贷款的贷后监控有名无实,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地方。公司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够标准:眼下我国公司进步势头良好,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鉴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对公司信贷供给也提高了额度。但商业银行内部的指标压力使得银行工作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完成指标为目的,对于公司信贷风险审核不够深入,本来应该实地考察的信贷审核流程没有实施,更没有开展供应链角度的信贷调查,只是简单地分析财务报表和抵押物即可,从而人为导致不良风险回避。抑或是为了达成放款指标,将一些公司信贷风险审核尚未达标的企业也纳入授信工作流程,在公司信贷风险审核工作上放宽了标准,片面追求业务量,导致在业务指标考核和实际工作风险中难以取舍。
审批流程不够规范:一方面,商业银行授信审批流程颇为复杂,授信业务的组织架构分为三个架构涉及前后六个部门,一次授信流程完整跑下来需要经过六个部门的审批,大大加长了一次审批的时间,不仅容易出现各部门的沟通不畅,也使得客户的贷款周期加大。另一方面,各个商业银行分行之间的审批额度权限又有所不同,在实际情况下未必能够灵活处理,需要层层上报,造成了机会的流失。
放贷对象面临的不利的环境:很多公司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常见,其他小股东话语权不足,因此,常常会面临较大的决策风险,决策者稍有偏颇,企业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公司审批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体系测评差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公司中管理者多为亲戚或者朋友任职,有的.管理者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粉饰利润,进行造物造假,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混乱。商业银行在对这类公司实施信贷过程中所审查的数据信息质量也不会高,而且我国很多公司自身的竞争力还较弱,只是单纯以模仿为主,生产的产品还处于技术含量不高或者可替代性很高的窘迫境地,还没有来得及培养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同类型企业崛起就面临市场的重新洗牌,对于来自市场的风险并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案,这也会提升银行的放贷风险。在贷款使用上,很多公司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之后并没有将贷款用于实际的生产发展,而是利用从银行申请的贷款来进行民间放贷,这样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行业内部的信誉和风气,而且很容易出现不能及时还贷和老板跑路的状况,使得银行风险急剧攀升。
3.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强化风险控制理念:商业银行的公司信贷业务活动必须坚持严谨并且合乎规矩的经营原则,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相关部门监管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根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制定相应的公司信贷政策,流程和风险控制目标,坚持稳健经营、审慎放款,严禁违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而盲目扩张业务,应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同时树立相关业务部门的员工风险意识,判断并控制信贷业务中的风险。
建立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对于公司信贷管理体系而言,首先要规范统一全行的公司信贷政策,明确严谨合规的标准,打造合理并且流畅的信贷业务流程,实施全面持续的信贷风险监控,建立完整有效的业务档案,开发先进有效的信贷系统和业务管理工具以及构建完善独立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公司信贷组织架构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应该结合不同地方商业银行分行的实际情况,按照业务发展情况,以提高效率、加强服务和防范风险为原则,区分各商业银行分行的实际审批管理权限。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专职的审批队伍,改变目前以行政级别为依据的授信审批方式,形成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提高在工作中的质量和效率。
形成划分职责的审批责任制,优化授信流程:务必建立起良好的问责制。在业务流程中要求从业人员树立起牢固的责任意识,对不良信贷的相关内容要进行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涉及信贷业务的从业人员、营销人员、管理部门乃至各级的审查审批人员,都必须按照全行的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完成自己应尽的任务,在每一笔信贷业务流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流程中的每一步做好对风险的控制。对于某一流程中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完善容忍制度内容的建立,针对公司信贷过程中已经多次发生偿债问题的情况,要根据其质押物、资产、公司经营情况,积极地设立能够贷款的金额,保证其一旦出现破产清算或者是债务重组依然能够收回贷款的金额。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治理决策内容,完善其机制建设,通过规范、完善各个部门专业、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更好地提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准确性。通过这些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好地推进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风险管理中框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商业银行应当健全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不能单纯以信贷业务量作为考核指标,也应当设置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例如设置坏账率作为考核银行信贷业务员工的业绩。在信贷业务风险考察流程上,不仅应当以财务指标作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而且还应从产业链角度设置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例如应收账款回收率、龙头企业担保指标等。同时在信贷风险考察上,将实地考察、供应链考察作为硬性工作标准,要求信贷业务员工必须实施实地的信贷风险考察。
商业银行应在阶段初期进行公司授信业务平行作业,其主体主要是各大中型公司或者企业类客户。对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将现存客户的信用等级和项目评价并入人员的考核中,将它作为客户贷款前的参考指标,作为风险参考和贷款前评价,并且纳入到客户的信用评级(项目评估)的报告中,由专职贷款审批人员进行管理,对其的信用等级认定和贷款的审批工作要严格执行,由专门的风险经理人进行相关作业管理,包括在贷款中及贷款后,同时要对审批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管理和落实,设置风险预报警机制和风险监测,主要对贷款风险监测。对信誉等级较低的客户来说,其要办理贷款业务,就需要实行“双签”才能审批,即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贷款的审批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进行贷款的发放管理。
加强放贷风险防控:商业银行应增加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争取各类资源。要积极加强与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合作,积极争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相关补偿政策,和政府共同分担风险,降低公司贷款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多和政府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成长性公司名单库,培育优质成长性公司客户群。充分利用总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总对总合作平台,加强与各地知识产权部门对接,共享客户信息。商业银行应当严格优化公司信贷业务。审批业务要不断扩大,必须进行“双签”贷款的规定,并且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的业务,实现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是信授业务的方向,要利用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对业务进行风险的评估,采取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程序进行创造和评估。将细节融入到业务管理程序中去,最终融入到共同管理的体制中去,提高银行的风险预测能力。设置专门的风险计量部门,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从而提高技术水平,不仅仅是在计量工具上,更是在开发新的分析应用模型上进行革新,实现专业、细致的全面化管理,不断地提升商业银行的软实力。
商业银行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以信息化、系统化的方式来收集、识别、处理、交流、沟通与反馈、披露与报告各类风险,将风险管理信息通过系统平台全行范围内快速流动。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要整合银行的其他信息系统,与银行的各类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各类风险信息的不同渠道的交流和报告。要结合信贷具体业务的关键风险点,设计规范、科学的程序化、模块化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平台,覆盖市场客户管理、会计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前台后台业务等等全方面的业务,建设精细化的内部控制数字平台,同时优化业务处理系统,对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点,一定要加强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和规范,防止关键和特殊的业务内控执行不到位而造成风险的产生。
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中涉及比较复杂的财务资料,在审计评估工作中要向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延伸,从而提升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整个公司信贷业务的流程进行监督,防范风险,一旦发现不合规的信贷业务,即刻终止,降低银行不良资本的产生,控制公司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2
文/许云东山东青岛农商银行
今年以来,青岛区域内的大宗商品贸易骗贷、民营担保圈集体违约、中小企业主跑路失联、房地产企业违约等问题逐渐显现。在外部形势整体困难的情况下,青岛农商银行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加强“四个结合”,不良占比逆势下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成为青岛金融同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风险识别:及时识别与准确识别相结合
通过持续盯防和定期排查,提高风险信息的及时性。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打通总行、管辖支行、二级支行之间的风险报告渠道,加快了风险信息的传递速度。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加大风险提示强度,每月通报欠息企业和贷款逾期企业,并针对行业风险、单一客户风险、担保方式风险、财务报表识别等及时编发风险提示和风险专报,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警惕性。针对风险等级的不同,围绕重点区域、风险行业和高危客户等风险领域,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制定专项贷后检查计划,加大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频率,确保第一时间获取企业风险信号。同时,对大额贷款客户进行逐户梳理,做到每旬一检查、每月一督导,始终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对集团客户和关联企业进行专项排查,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主动规避集中度过高、预警监测不及时导致的信用风险;对公司类客户进行集中检查,全面摸底排查公司类贷款的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经营情况、对外担保情况等,提前化解风险贷款19笔、金额3.25亿元。
通过流程再造和预警分析,提高风险信息的准确性。积极开展信贷流程再造工程,设立审查中心、审批中心、放款中心、贷后检查中心和档案管理中心五大信贷管理中心,推行独立审批人与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双签”审批、授信评审委员会审批、授信审批委员会审批“三级审批”制度,并对公司类贷款实行扁平化、集中制和贷前调查分级制管理,实现了审查、审批及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有效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关键风险预警和重要风险提示的落实督导和信息反馈,由总行明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措施、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管辖支行将风险监测的重点具体到行业、客户和产品,确保客户风险评级授信管理、合作机构转入退出管理、关联交易和统一授信管理、新业务新产品评估管理等核心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地。针对经济形势下行和区域风险频发的实际,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专项调研政策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及时组织业务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研判和管理调整,制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指导性意见,引导管辖支行主动调整和科学决策。
风险预警:纵向预警与横向预警相结合
青岛农商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尚未上线运行的情况下,通过畅通预警传导渠道、拓展风险信息来源等措施,搭建起了纵横结合的预警体系,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在纵向预警上,建立了总行政策传达和基层信号反馈的双向预警传导机制。一方面,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年度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主要行业的准入退出标准,确定各个行业的授信控制目标,明确不同行业的风险防控重点,确保基层支行提前掌握业务发展导向和规避风险隐患。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风险动态,及时向全行印发风险提示,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管辖支行在深入排查的基础上,对存在高风险隐患的客户实施名单式管理,按月进行贷后管理和监测预警。同时,坚持审慎的风险评定原则,本着预警信号“宁可放大、不能缩小,宁可错报、不能漏报”的导向,突出基层支行了解客户和市场的优势,建立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报送机制,指定专人收集业务辖区内的风险信息,及时向总行传递风险预警信号。对于未及时报告风险信息、错过最佳处置时间的,相关责任人员要承担信息传递失职和信贷资产损失双重责任。
在横向预警上,搭建了总行部门之间和相关机构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与风险管理部门相比,具体业务部门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上具有更加明显的便利条件。青岛农商银行在突出风险管理部门预警作用的同时,加强了业务条线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预警协作,专门建立了跨部门的风险信息预警机制和风险决策协调机制,覆盖了客户现金流量、结算频率、账户余额、担保关系、经营状态等信息,实现了事前风险识别、事中风险监测、事后风险分析的全流程管理。与此同时,青岛农商银行将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主动对接监管机构、金融同业、行业协会、司法机关、工商税务等单位,定期交流风险预警信息,随时通报重大风险事件,有效拓展了风险信息的获取渠道,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风险处置的主动性。
风险处置:事前控制与事后处置相结合
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青岛农商银行力求尽量缓释风险。一方面,提高风险行业的审批权限和放款标准,将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民营企业信用融资、大额贸易融资等高风险客户的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仔细甄别风险客户的增加授信需求,审慎介入他行退出的信贷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口。另一方面,持续跟踪潜在风险客户,按月进行贷款检查和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涉及民间借贷、关联关系复杂、资金流动频繁、提供异地担保等高风险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始终保持高度的风险敏感度。同时,针对押品评估价值虚高、实际风险敞口超限的风险贷款,通过追加抵质押物等措施,增强风险缓释效力;对于无法追加合理抵质押物或无法找到合适担保公司的风险贷款,则制定明确的贷款规模压缩计划,直至风险敞口降至客户偿债能力和风险可控范围之内。加强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迁徙变化和不良贷款余额的监控,密切关注客户经营动态和贷款风险动向。
针对风险已经暴露的,青岛农商银行力求尽快清收处置。扎实开展“不良贷款清淤攻坚”活动,通过现金清收、债权转让、追加担保、司法、经侦催收等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力度,努力减少风险损失。
文化构建: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谈了几条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管理对策,主要谈了建立统一的理念、建立组织架构以及强化风险监控等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次,尽快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用来对客户或债务进行风险评级。风险评级模型中有定量分析指标,也有定性分析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级还显得相当粗糙,主观、定性指标过多,客观、定量分析指标较少,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再次,要建立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统一全行的风险标准。缺少这种深度数理分析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不足之处,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大,在统计学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指标进行控制己变得非常急迫,但目前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落后于业务本身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上,我们也面临着经验升华高度不够的问题。这种状况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运转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科学抽象程度较高的非常规事务性工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来看待,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几乎全部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的第一线,管理队伍的阵形压得很扁,后方相对就变得空虚。而开发新的管理模式,恰恰是要由后方的决策支持性组织来完成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地拉长业务部门的管理阵形,将日常管理事务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从机制和机构上分开,选择合适的人员,建立各级业务主管人员的参谋支持机构,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消化和借鉴,并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定的实施规划,以便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20xx(4).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4
突破传统营销思维,开创“花山营销模式”
竞争依靠营销,资源依靠整合。武汉市花山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项目是一个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为一体的湖北省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11亿元,向我行贷款30亿元,由花山公司的母公司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联发投)提供全额保证担保。湖北联发投是“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其实力十分雄厚。由于花山项目不仅得到各级政府重视,而且风险可控,因此该项目自始就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对象。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尽管农发行拥有资金、利率、规模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等众多政策优势,但如果不辅以适当营销战术,则势必不能将优势转化为资源。对此,江夏区支行坚持突破传统营销思维定势,在营销花山项目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花山营销模式”。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开创了三级行联合的联动营销模式。花山生态新城建设贷款项目金额高达30亿元,属于总行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如果仅仅依靠支行单兵作战很难完成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沟通协调工作。因此,在项目营销上,始终把争取上级行的鼎力支持作为营销高端项目的重要一环,花山项目营销全过程均得到了从营业部到省分行及相关专业部门的大力协助。二是对内开展项目“招标”,开创了项目营销考核模式。江夏区支行每年将制定的全年项目营销工作总目标实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载体,然后实行内部“招标”,落实到项目小组或个人,并根据项目难易程度配备相应费用和奖金,鼓励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全员营销的积极性。三是对外开展“量体裁衣”,开创了一企一策的`个性营销模式。对优质的大客户,如花山项目是“以宅基地换房”方式进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将农民集中安置后实行迁村腾地,整理出来的超过安置区建设用地的土地按国家规定出让,项目公司再以土地出让收益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项目涉及用地1万亩以上,涉及总人口3.3万余人,项目实行滚动开发,建设周期较长,支行根据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从融资方案设计到用贷的每个环节均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解决方案,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为项目的成功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开创“花山服务模式”
服务源自真诚,感动来自点滴。为了赢得用户满意,树立农发行的良好形象,支行提出在全行推行“整体营销”战略,即在支行内部,所有部门都要从“让客户满意”和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出发,积极配合客户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在处理客户需求时,各部门也要从“让用户满意”出发,互相协调,统一行动,千方百计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一是客户部门挑选精兵强将,成立“项目金融服务团队”。由行长亲自挂帅,客户部门成立客户经理小组,同时设立A、B、C角,配备充足人力资源,做到随时响应和应急补位,以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岗位职责。针对花山项目,江夏支行还坚持创建金牌客户营销维护团队,打造高标准“示范项目”。由于花山项目涉及上下级行相关部门之多、内外影响之大,支行坚持把该项目定位于全省“示范项目”的高度进行精细谋划,实行工作方案早制定、发现问题早排除、管理机制早完善,掌握了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权。二是至诚服务,提高营销深度。支行坚持集中精力对优质客户持续开展深度营销,每个项目都成立客户服务小组,落实专人、专车,为客户提供从申贷到用贷的全程一条龙的随时上门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收获了不少“回头客”。如以往在对江夏区城司路网建设项目营销中,成立了以分管行长为首的服务小组,帮助起草合作协议、贷款委托书、贷款资金使用监管协议等文本,为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办贷中的实际难题,仅用20多天就将1.7亿元贷款发放到位,随后很快赢得了该公司另外一个2亿元的项目。三是实行部门间协同作战。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机制,由办公室与会计部门紧紧围绕着业务发展这个中心,做好后勤保障和资金结算服务,切实做到“要人有人、要车有车、结算畅通无阻、营销费用向客户营销和一线倾斜”。“整体营销”策略的实施改变了以往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相互扯皮、相互埋怨、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全行在服务客户中站在了主动积极的位置上。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相互配合,不仅使支行形象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严守贷款新规要求,开创“花山支付模式”
合规创造价值,执行人人有责。花山项目贷款的投放恰逢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根据《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做到“实贷实付”。面对银监部门贷款新规的要求,支行一方面对全员做好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的细致培训,另一方面耐心向企业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资金支付流程和支取凭证审核操作上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在实践中结合贷款新规和农发行相关制定规定,边干边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花山支付模式”。一是合理分工,严控信贷资金支付流程,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资金支付监管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关键关口,为了切实做好专款专用,在贷款资金支付使用时严格逐级逐笔审核。每笔资金支付需由2名客户经理审核签字后提交客户主管审核签字,最后由有权签批人审核签字通过后会计结算部门方可支付该笔资金。二是资金支取凭证审核。如花山项目资金支取依据:其一,凭花山公司内部的“合同付款支付审批表”。该审批表需列明相关合同号、工程进度、付款进度,以及本次付款金额,并经花山公司内部各个相关部门领导审批签字同意付款;其二,相关工程合同及发票;其三,严格按照农发行江夏区支行、花山公司和农商行化工新城支行三方监管协议支付农民拆迁补偿款,涉及到农民拆迁补偿款的需提供“个人拆迁资金开户通知书”,经花山公司和农发行江夏区支行双方盖章确认后农商行方可将资金划拨到各个农户存折中;其四,项目征地款主要是由花山镇各征地村与花山镇财政所签订委托收款协议,由花山镇财政所代为收款管理,征地款支付主要根据相关征地补偿协议及土地收储情况和资金需求申请等拨付资金,并由花山财政开具相关财务收据。项目实施以来,支行按照项目实施的特点和贷款新规的要求,教育全行员工努力克服怕麻烦的思想情绪,严格坚持根据项目进度和信贷投放计划分期分批签订合同,先后投放花山项目贷款15.66亿元,涉及借款合同6份,借款借据13份,资金支付审核488笔。按照贷款用途划分,分别支付拆迁征地及农民拆迁补偿款12.12亿元,工程款及其他3.54亿元;按贷款支付方式划分,贷款资金受托支付11.73亿元,自主方式支付3.93亿元,自主支付部分严格用于支付500万元以下工程款及拆迁款等零星支出,目前贷款累放额度中受托支付比例为77%,防范了贷款使用风险。从20xx年9月28日第一笔贷款的投放至今,先后接受了总行监事会、总行客户三部、湖北省银监局等大大小小十几次的内外部门检查辅导,贷款投放及贷后管理工作均得到充分的肯定。
精细信贷基础管理,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5
一、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主要差异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
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
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6
1.有利于信贷风险控制的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环境和业务产品的不断更新。银行战略发展的思路必须跟随改变,以质量效率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是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主流战略。战略一旦确定,各项其他工作就会变得目标明晰、发展有方向,信贷审查的观念也将随之而变。管理战略的制定还要注意不能一成不变,因为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银行的经营目标、分析外部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和市场定位的变化等随时调整和修正。
2.风险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职能的完善
(1)机构改善
商业银行设立一个科学合理、风险可控的内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发挥信贷审查作用的组织基础。一般情况下的内部控制层级分为三个层级:①负责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风险在战略层面上的事务的风险管理最高层,一般由董事会与风险管理委员会组成,它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方向决策和引导基层管理机构。②负责具体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审查制度、风险计量模型和量化分析标准的制定及具体管理,作为独立于日常交易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通常它设立于风险管理委员会之下,实施监督和控制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评估、评价信贷业务部门的的风险管理水平等职能。③负责信贷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的是信贷业务部门,它于整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密切关联,它与处于第二级的风险管理部存在着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关系。它的职能包括执行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之外的有关风险管理,具体的工作包括向风险管理部报告、信息反馈等。
(2)人员结构调整,专业素质提升
我们知道,在具备先进技术和广泛人力资本基础的经济中,专业人才比掌握多项才能的“全才”更加能够发挥作用。要完善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发挥信贷审查的作用,应当调整人员的结构,采用行内选拔、行外招聘等多种形式,遴选出具备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人员,分别授予信贷审批和审查人员岗位。通过培训、轮岗、独立审查等形式不断提高审查审批人员的专业素质。设置合理和科学的考核机制,评判审查审批人员的工作业绩,采用定期考核淘汰方式不断优化信贷审查审批人员队伍,从人员思想上提高风险防控的意识,推行健康持续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随着信贷审查审批和人员管理的垂直式管理,在矩阵式组织架构的双重控制下,信贷风险的控制可以得到显著的改观。
(3)审查模式的改变
要提高信贷审查的效率,保证信贷审查的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必须对现有的信贷审查模式进行改变。要求总行尽快推行主审查人制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具体是先按照信贷业务可能形成的偏向,细分主审查人的工作状况,再根据实际业务的开展情况设置不同的层级和审批权限,按照业务规模,至少要配置2-3名权限在常规范围内的主审批人。审查人员归属总行统一管辖,人员任职、升级、考核和培训等均由总行统一安排和开展,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信贷审查受制于所处分行的约束,保证信贷审查的独立性。
二、内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完善策略
要使得银行的信贷审查得到改进,必须形成经营观念和业务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放弃过去偏重追求规模增长和信贷数量扩大的观念,转变为重实效、讲质量的质量型经营观念。银行要放缓对总量扩张的要求,加强对质量优良和效益持久的经营发展思路。首要的转变应该从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转变开始,我们知道领导应该具备的条件是对企业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实际情况无数次证明,领导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是企业整体经营和风险控制的转变,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引导,再合理和科学的工作流程和风险防控机制都会失去执行力度,风险防控效果难以展现。
配合改进的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能,信贷审查的操作规程也要适时跟进,不断完善。一方面是明确责任,规范岗位间、人员之间因责任不明晰而带来的效力丧失。制定统一的信贷审查标准,加强信贷项目审查的效果。如加强新增发放贷款的担保要求,对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要求,强制推行必须提供有效担保措施的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的贷款,降低信用贷款占全行信贷总量的比例,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加大对不良资产的转化和催收工作,对有条件的不良贷款,可以要求增加有效担保,追加企业法人个人担保等措施,加大企业信贷违约的成本和约束力。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职能,防范信贷风险的爆发,要求所有审查人员遵循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规范信贷操作规程。贷前搞好对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改进后的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总行下发的分下要求和标准,准确、客观公正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操作规程的优化,一方面是配合银行的.经营发展在符合国家政策和经济导向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让信贷审查程序化、流程化,提高操作规程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信贷审查工作的基础内容。
三、信贷审查系统的完善策略
提高信贷审查基础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在信息技术突破性、爆炸性更新换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信贷审查的基础性工作含有大量的模型设计、定量分析和价格核准等计算性工作,如果能够较好的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设置合理的分析模型、采用自动的程序,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大大简化信贷审查的数据分析、定量计算的基础工作,既保证了数据分析计算的快速运算,还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简化人员低效的重复劳动和避免手工计算可能产生的人为误差。具体到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客户评级、债项评级、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模块,将贷款管理的全面工作从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纳入到系统化、自动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之中。减少认为手工操作的误差和低效,还可以防止审查人员主观因素导致的判断失误。
系统模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运用:
1.客户信用评级模块
客户信用评级模块主要由客户经理信贷调查环节发起,系统根据客户的财务比率、行为特征、所属行业、经营环境和交易历史等信息,由客户经理收集和整理资料,录入系统,系统通过预先设定的分析模型和计算公式,结合系统维护参数,计算出客观的客户信用评级等级,作为判断是否可接受该客户的判断依据。
2.信贷审查审批控制模块
信贷审查审批模块需要实现原则为真实、完整、及时性原则,客户经理必须保证录入信息的原则性要求。模块首先应该包括对客户资料和信贷项目汇报的真实、完整的审查要求,采取客户经理录入,信贷审核复核的交叉输入方式,保证录入信息的真实有效。其次是,二是以快捷方式下发审批结论。当信贷审查人员完成审查报告,并存入指定的系统数据库,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等具有信贷审批权限的人可以在方便的时候,登录系统完成审批、否决、完善项目方案再议等多种审批操作功能,在各位委员独立审批意见达到要求时,系统运用人员将根据每位贷款审查委员会成员的不同意见,综合总结出信贷审批的方案。当符合信贷审批标准的结论产生后,系统可以自动判别审批结果是否生效等等。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7
(一)信贷业务经营体系。江苏农商行信贷经营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传统的支行(网点)分散经营。目前大多数农商行以网点为基本营销和经营单元,网点一般配备4名左右客户经理(不含网点主任),专职从事信贷营销、调查及贷后管理工作。如无锡农商行在每个支行均配置4~5名客户经理。二是分层经营。网点主要经营小额贷款,承担贷款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以及贷后管理职责,总行、一级支行则按照分层承担较大额度贷款的经营。三是专业化经营。主要采取总行集中经营模式,在总行成立小贷中心,实行准事业部制,负责营销、调查、贷后管理等工作,这种方式将成为主流方向。
(二)信贷审批模式。一是实行审贷分离。全省农商行普遍建立了审贷分离制度,在总行、支行分别设立相应的部门或岗位承担审查审批职责,保证部门、岗位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二是实行分层审批。通常采取支行(网点)与总行两级审批模式,支行(网点)仅承担一定额度内的小额贷款审查审批,超过支行(网点)权限全部报总行分级审查审批。三是专家与会议审批相结合。坚持“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额度较低的由部门人员双岗审批,额度较大的由会议审批。如无锡农商行对敞口200万以下的法人授信和100万元以下的个人授信由总行小贷部A、B岗背靠背交叉审批。对风险敞口较高的授信则提高调查、审查层次,按照金额的不同分别由总行会办小组或贷审会审批。四是用信审批方面,对小额贷款采取“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模式,如无锡农商行推出的“福盈卡”信用支付功能,持卡人可在核定的信用额度内先用款后还款。对法人客户授信额度内的单笔用信业务,一般采取逐笔审批。
(三)信贷风险控制。一是在额度控制上,实行小额分散控险,注重单一客户风险限额控制。如海安农商行规定单一客户贷款不超过1亿元,集团客户单户不超过2亿元,该行单户平均法人贷款规模仅为1095万元,单户个人平均贷款规模仅50万元,基本都为个人生产经营和农户贷款。二是在准入上,注意汲取、借鉴同业及现代商业银行的经验,既有较先进的准入政策,也有传统的经验型准入要求。如江南农商行通过制定行业政策与组合管理,将常州市国标行业细分为重点支持、一般支持、谨慎支持和严格控制四类,明确行业分类并实施资产组合管理,年度资产组合计划和行业限额刚性较强。又如无锡农商行在准入时,对经营者是否本地人、是否持有绿卡、有无不良嗜好、有无移民、是否冒名借户融资、是否过度融资等方面重点把握,对用信对象或实际控制人为异地的一般不介入;对新介入客户,合作银行不得超过5家;对微型企业坚持独家支持,对他行已进入的一律不予介入等等。三是在贷款调查上,实行双人上门现场检查,强调真实性调查,并注重财务报表的核实分析。如无锡农商行所有对公授信客户必须提供与税务部门一致的报表,由客户经理现场从企业与税务部门联网系统中打印,防止了假报表、假数据。四是在贷后检查上,普遍推行表式化运作,不拘泥于报告形式,每次检查结束后对每笔贷款作出客观风险判断,揭示隐形风险,并通过表格化形式形成检查意见,经支行行长签字并承担检查责任,后期一旦发现有风险隐瞒不报的将严肃追责。五是重视抵押管理。稳妥推进产品创新工作,按照传统要求落实抵押物,审慎创新和办理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六是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实行强制性轮岗和休假制度。无锡农商行、淮安农商行对二级支行、客户经理定期(3~5年)必须进行异地轮岗,轮岗期在3个月至1年不等;无锡农商行坚持不定期强制休假制度,休假对象、休假时间由总行高管层亲自指定并高度保密,在休假的前一天下班前公布,具有强制性、突然性,对员工的震慑力巨大。
(四)信贷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一是对支行(网点)考核目标导向明确。农商行以支行作为经营单元,以考核模拟利润为核心,仅设置存贷款增量、资产质量等指标,考核指标简单易懂,导向明确,考核结果与支行绩效直接挂钩。二是客户经理职责明确,激励政策到位。客户经理的职责主要就是信贷营销、调查、维护与贷后管理。如无锡农商行在存贷款增量考核上,对公存款在年初基础上,按日均15元/万元、储蓄存款按日均增量3元/万元、贷款按日均增量20元/万元进行计价;海安农商行根据拓展微贷客户数、贷款增量、贷款客户存款、收息率等指标计价,多劳多得,鼓励客户经理收入超过行长。三是责任追究到位。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农商行普遍按照“包放、包收、包效益”、“尽职免责”的'思路追究责任,在工资总额中设置贷款风险金,未出现贷款损失的,三年后全额归还。
(五)资产质量。总体看,农商行资产质量尚可,从调研的地区看,无锡、海安等苏南地区农商行贷款不良率较低,但也有部分区域在风险把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淮安农商行贷款不良率在淮安当地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
二、农行与农商行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农商行的信贷经营管理看,县域农村是有效的信贷市场,农商行既坚持了传统的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的做法,又积极吸收大银行的现代商业银行先进管理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与其相比,农行在发展小微信贷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
(一)认识上存在偏差。全行上下普遍存在小微信贷风险大、不可为的认识,基层行、客户经理发展意愿不强,各级行客户经理习惯于营销拓展大客户、房地产、平台等项目,习惯于报表调查,表象贷后管理,相当部分客户经理年龄老化,长期不接触、不管理小微企业,不会调查、不能识别信用风险信号。客户经理和网点主任日常忙于营销负债和中收业务,信贷业务经营能力和经验严重匮乏,长期以来形成了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三不”现象,从而导致农村特别是小微市场基本上只有农商行一家在拓展,成为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
(二)经营组织体系上存在差别。当前农行的经营组织体系几乎无法构成有效的小微信贷经营能力,在机构上,农村网点少,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网点大量离开农村,网点数量少;在营销团队上,多年来,农行基本已经形成了大中型客户的经营团队,没有专门的客户经理从事小微信贷的经营,即使近年小微信贷业务被重视了,也只是在上层设立了小微的客户部门,而支行营销团队仍未建立,一线客户经理更少,导致物理距离长、效率低,营销体系呈现“倒金字塔”。而农商行客户经理队伍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小微的专营队伍,网点多、队伍强。
(三)考核奖惩机制存在差距。农商行业务相对单一,针对支行、客户经理个人的考核目标明确,激励考核与责任追究到位,已经形成以客户经理为利润中心的考核机制。反之,农行考核指标繁多,网点、客户经理考核导向不明,客户经理更多从事有计价的产品,对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无动力,激励机制远未建立。同时,责任追究、尽职免责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尽职评价体系,形成发展小微信贷吃力不讨好的局面,“惧贷”心理普遍存在。
三、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促进小微信贷业务发展。农商行信贷实践证明,小微信贷业务可以大有作为,县域小微信贷市场仍然是一个竞争不够充分的蓝海市场,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履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农行拓展客户基础、优化信贷结构、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战略考量及破解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现实要求。对此,全行必须统一思想,按照“全员营销、分级经营、集中审批、高效运作、责任监管、严控风险”的总要求,坚持集约经营,克服“三不”心理,将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放在全行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做真做实。既要防止畏缩不前、慎贷惜贷,也要防止一哄而上、只讲发展、不讲风控要求,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有机契合,实现农行小微信贷的有效突破。
(二)创新和调整经营模式,落实小微信贷经营主体。县域一级支行要成立小微信贷专营团队或在客户部门组建小微信贷专营小组,配备不少于2~3名专职小微客户经理,专门负责辖内小微信贷的营销、调查及贷后管理。网点调查实行二级分行准入。准入网点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区域小微信贷资源丰富、网点等级为B类及以上、至少配备1名有资格有能力的专职小微信贷客户经理(不含网点主任)。将来条件成熟后,可逐步建立专职的小微信贷专营团队,试点推进一级支行集中经营模式,组建差别化的经营组织体系。小微信贷业务坚持属地核算,即根据客户所在地,将贷款核算到客户所在地的经营网点,以调动网点参与小微信贷的积极性。
(三)缩短业务流程,提高运作质效。小微信贷业务属于轻资产业务范围,应按照“低风险短流程、高风险长流程”原则,简化小微信贷业务运作流程,真正做到“一次调查、一次审批”的短流程运作,对具有共同特征和金融需求的小微企业群体,进行批量营销、上报、处理。试点推广“工厂化”运作,制定表格式的信贷调查、审查、审批模板,统一各环节操作要求。对授信业务,在调查后,经由一级支行行长(或分管前台行长)审核后,直接报市分行审查、审批;授信项下用信业务则不需经一级支行行长(或分管前台行长)审核,直接报市分行审查环节。加大直接审批业务量。原则上,简式贷和授信下的用信业务全部采取直接审批,超过直接审批额度的,由本级行贷审会(合议会)审批。逐步建立小微信贷业务专业审查团队。苏南、苏中分行在业务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专设小微信贷业务审查团队;苏北分行的法人业务审查则以小微企业为主。严格限时办结。接到客户申请后,2个工作日应上门接洽开展调查;授信额度的核定,从客户受理、调查,到审查完成,原则上不超过7个工作日;授信项下短期用信业务原则上2个工作日完成受理、调查和审查。
(四)强化风险管控,积极稳妥推进业务发展。发展小微企业是把“双刃剑”,既可实现高收益,但也面临高风险,只有有效控制风险,才能够获得高收益。第一,全面提高小微业务客户经理队伍整体能力。在严格持证上岗制度的同时,省、市分行要定期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专题轮训,既要把小微企业相关政策、制度、产品传导、贯彻落实到位,还要围绕小微信贷的特点,提高客户经理调查能力和贷后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典型案例培训,切实提升客户经理和审查人员的“三查”能力。第二,做真做实做细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从把握风险实质出发,贷前调查、贷后管理要始终突出真实性、合法性,围绕三品三表一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资金用途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要求提供税务部门报表,始终做到随时掌握企业动态,严防资金挪用、民间高息借贷、多银行融资及他行抽贷等风险情况发生。第三,认真筛选,保证营销质量。对小微企业授信建立支行行长、分管前后台副行长、前后台客户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五人小组预审制度,报批前必须经五人小组预审同意。第四,强化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监控与排查责任。对照《江苏分行法人信贷客户分级风险监控指引(试行)》要求,落实分级监控责任,分支行要定期对辖内微贷业务风险进行排查。省分行严格停复牌管理,对相关产品连续3个月不良率超过3%的支行、网点重点监控、取消网点信贷调查权。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8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范文9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总行管理工作会议和全省农行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和交流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信贷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市分行党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召开行长办公会听取汇报,并对全行信贷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下面,我代表市分行党委讲几点意见:
一、信贷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全省农行信贷管理部门坚持“审慎、稳健、规范”的信贷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贷管理工作全局,以加快有效发展为目标,以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结构调整为主线,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改进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管控能力,较好完成了信贷管理各项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业务有效发展加快,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农行优良客户贷款增加亿元,退出风险资产亿元,清收不良资产本息亿元;新增或有资产亿元,压减承兑汇票亿元;信贷资产期限结构、行业结构、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优良法人客户占贷比为%,比年初提高个百分点。二是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全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剔除“平台反映”和股改清理新进帐因素,实际下降个百分点;当年到期贷款综合收回率达到%,同比提高个百分点。三是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分行出台了以信贷业务叫停与问责制、信贷风险控制等级行及主责任人考评制、信贷业务承诺制、新增信贷业务年检制、风险经理派驻制、违规行为积分制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行、各部门办贷的责任,以及对已出现风险的化解力度,全年累计对家支行部分贷款业务叫停,经过整改已解除叫停家;先后4次对个行问责,涉及贷款亿元,已收回亿元。四是信贷在线预警及监控进一步加强。全年共预警信息笔,金额亿元,督促收回风险贷款笔,金额亿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全行“审慎、稳健、规范”信贷理念,还没有真正入心入脑,执行力还不到位,在正确处理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执行信贷制度与提高办贷效率等关系上,部分行、部分办贷人员中仍有失偏颇;二是部分行、部分办贷人员责任意识差,尽职合规不到位,突出表现在新放贷款不良率仍偏高;三是信贷制度建设与创新滞后,难以满足信贷业务发展、信贷风险控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信贷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总体来看,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在“中部崛起”战略构架中,处于中枢位置,起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支柱作用,中央政府对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同时省政府全面实施“促进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并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开放先导战略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以为核心的城市圈将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并将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三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外商投资加速向转移集聚。四是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特别是国家打造交通枢纽的步伐加快,的传统优势将明显放大。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明显提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同时各级政府支农政策和财政扶农资金的持续放大,有利于我省发挥农业大省的综合比较优势而形成新的农业产业集群。
在正确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同时,信贷管理工作也面临许多不可回避的挑战。首先,今年经济增速将会有所回落,经济增速放缓会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的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可能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控制的难度;第二,如若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环境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需求,对部分出口依赖型企业形成较大冲击,也对我行加强涉贷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第三,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日益重视,将加大两高一剩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我行信贷结构调整将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将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信贷管理政策统筹兼顾、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摆布信贷资源,继续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强对经济周期高度相关行业的信贷管理。
基于以上形势分析和判断,市分行确定全行信贷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股份制改革和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以国家产业、金融政策为导向,以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为目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制度创新步伐,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科技管理手段,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行信贷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指导思想,全行上下要紧紧围绕市分行党委提出的“三个确保”总体要求,真正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把风险控制作为信贷工作的永恒主题;坚定不移地把稳健审慎、尽职合规作为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不考虑财务重组等政策性因素,市分行确定信贷管理工作主要目标是:(1)有效发展目标:贷款力争净增亿元以上,新增信用100%投向优良客户、优质项目和低风险品种;优良客户占贷比提高个百分点。(2)风险控制目标:当年新放贷款不良率为零;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达到95%;五级分类偏离度控制在1%以内;限制和淘汰类客户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承兑、信用证垫付率不超过%,保函垫付率不超过%;信贷业务叫停执行率100%。(3)合规与尽职目标:信贷审查无重大违规行为,问题整改率95%以上,责任人查处移交率100%;风险预警率100%,处置率90%以上。
三、信贷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快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
明确信贷结构调整的行业、区域、客户信贷政策。一是突出营销重点,加大客户结构调整力度。重点营销国资系列、世界500强企业、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产业龙头企业;着力开发事业法人优质客户;积极支持国家鼓励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客户,努力提高资源性、基础性和垄断性行业客户的市场份额;大力促进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零售信贷业务发展,有选择地拓展小企业市场,逐步实现大中小客户全面发展;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支持“三农”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动压缩商业性地产、别墅和高档住房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谨慎介入房地产泡沫成分较高城市的项目,重点支持适销对路的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项目;有效控制对进出口政策敏感客户的信贷投放。同时,要加大对劣质客户的退出力度,腾出资金和规模,确保重点客户信贷业务需求。二是严格行业信贷政策管理,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今年总行加大了信贷行业政策的研究、引导和运用力度,已研究制定和即将分批出台18个行业信贷政策,并力争年末,已出台的行业信贷政策覆盖面达到全行法人客户贷款余额的50%以上。市分行将依据总行行业信贷政策研究细化行业准入标准。各级行要据此对辖内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实行名单式管理,真正发挥行业信贷政策在信贷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三是确保有限信贷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各行要增强全省“一盘棋”思想,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信贷准入标准,绝不能搞“矮子里面选长子”。
加大信贷结构调整执行力度。一是实行加大差异化授权。对重点区域、优势行业、优质客户继续给予特别授权;对国家重点调控行业以及信贷风险集中暴露的区域、行业和业务品种,严格控制增量信贷业务的授权和转授权;对县域经济、小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实行灵活性和竞争性授权;对不良率大幅上升或出现重大信贷案件的机构及时调整或中止授权。二是从严客户信用评级。对属于禁止准入的客户,不受理其评级申请;对限制准入的客户,从严掌握评级标准,适当扣减评级得分或下调信用等级。三是严格授信业务及项目贷款审查。在审查过程中严格审查准入条件,对禁止或限制准入的新客户不予受理;对存量客户只能采取平减量授信,从严控制授信额度。同时从严报备审查。四是实行行业目录管理。对总行已经或陆续实施的重点行业信贷政策及增量控制目标要严格落实;市分行要着手对部分重点行业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增量信用配置总量及重点客户目录,对目录外的客户不提供新增授信额度。同时按照总行授信管理办法要求由信贷前台做好行业分析。五是加大对“亚健康”客户退出力度。对已列入关注类客户实施强制退出,主要包括已列入关注二级以上的客户,“两高一剩”行业中贷款额度小、政策风险大的客户,长期(三次以上)办理借新还旧的客户,被银行业协会实施同业制裁的客户,出现重大风险预警信号的客户,他行有不良贷款的客户,行业信贷政策中淘汰类及落后产能的正常类、关注类客户;对已问责的贷款要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负责清收;对目前正常贷款(五级分类为正常、关注类贷款)中存在诸如担保不合规、信贷方案设计不完善、到期非正常处理等有一定瑕疵的贷款,维护存在难度的,也要列入退出客户范畴。六是严格控制收回再贷、借新还旧、展期等方式。继续严格执行办理借新还旧贷款规定;加强对“贷款展期”、“收回再贷”行为管理,贷款展期只限于原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情况下适当延长还款期限的需要,不得对经营状况恶化,贷款到期无法收回且预计一年内依靠自身经营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的不得展期,办理贷款展期的条件必须优于或不低于原贷款发放条件,凡信用等级下调的客户原则上不得办理展期。同时,收回再贷要达到市分行规定的条件,严禁将收回与再贷同步办理,再贷与收回的间隔期原则上不少于5天。七是进一步发挥在线监测作用。对信贷管理系统扫描发现不符合准入条件而新放贷款的,经核实后一律实行责任追究,并责令限期收回贷款。八强化信贷资源分配约束管理力度,引导有限资源投向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优良客户、优质项目。
(二)改革信贷审批体制,提高信贷决策质量和效率。根据总行安排,我行被列为信贷审批体制改革试点行之一,市分行已制定了《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各行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将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行,省、市分行要成立以行长为组长、分管副行长为副组长,信贷、人事、法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贷审批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贷管理处(科),具体负责信贷审批体制改革日常事宜,并确保在6月底以前完成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2、明确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主要目标是有效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实现信贷审查审批人员尽职合规考核评价机制,为建立风险管理垂直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其改革重点分四个层面:一是市分行层面。市分行设立贷审会,参加人员主要由主管行长、部门委员和专家委员组成,其中专家委员不少于参会部门委员人数的50%,将原来不记名投票改为记名投票,并建立相应的保密和考核制度;成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挂靠信贷管理处,“中心”设专职审议人、独立审批人等岗位,专职审议人和独立审批人行政上不隶属于中心负责人,直接向分管行长报告;建立“直接审批、合议审批、会议审批”三位一体的审批体制,其中合议会议由独立审批人、专职审议人组成(不低于5人),由独立审批人主持会议,并参照贷审会运作模式。二是二级分行层面。各二级分行设立贷审会,取消部门委员,改个人委员为专家委员,运作模式比照市分行贷审会执行;成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挂靠信贷管理科,“中心”不设专职审议人岗位设专职审查人、独立审批人岗位,其中独立审批人不得由信贷管理科负责人兼任,且独立审批人全部由本级行产生;审批方式为直接审批和会议审批。三是直管支行层面。三个直管支行联合设立区域信贷审查审批中心,设专职审议人、独立审批人岗位,其中专职审议人在区域内支行按条件选聘,独立审批人由市分行委派,直接对市分行负责,其业务管理由市分行信贷管理处直接负责,具体按市分行中心运作模式运作。四是县(市)级支行层面。县(市)级支行不设贷审会,不设中心,信贷业务只采用有权审批人(行长及经授权副行长)审查审批(直接审批)方式操作,超权限的上报有权审批行审批。
3、配好配强人员,严格授权管理。根据业务需要,各行要按照市分行确定的条件和人员认定程序,把那些具备政治思想好、专业素质好、坚持原则好、规范管理好、勤政廉洁好的“五好”人员选配到独立审批人、专职审议人、专职审查人岗位,其中独立审批人不能由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兼任。同时要整体适度压缩二级分行信贷业务转授权,依据独立审批人级别、能力和水平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客户资源状况等条件确定不同的信贷审批权,并根据业务办理情况动态调整,每年一次。
4、落实独立审批人责任和考核。一是实行审批承诺制。市分行将专门制定“承诺书”,独立审批人对审批权限内信贷业务的效率、质量及风险情况,要对行长出具效率责任承诺、质量责任承诺、风险责任承诺。二是实行考核制。考核内容包括独立审批人审批信贷业务质量、数量及风险状况等,并根据定性考核得分和定量考核得分之和确定考核结果。三是实行奖惩制。对工作尽职、考核结果优良的的独立审批人,按照风险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其经济待遇可按高于同职级的20-30%掌握,并拿出收入一部分与审批信贷业务质量、数量等挂钩考核。对工作履职一般的将严格按照总行相关规定实行诫免或解聘。
(三)全面推进网上作业,提升信贷管理科技手段。根据信贷审批体制改革的需要,今明两年要在全行范围内全面推广cms网上作业系统,各级行要严格按照市分行《实施方案》分步骤、分阶段抓好落实,确保网上作业顺利推广到位。
1、充分认识信贷业务实施网上作业的积极作用。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是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贷业务从申请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到授信用信的内部运作全过程电子化处理。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审批速度。快捷、高效的网络化审批操作,克服了手工耗时、费力的缺点,将大大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二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网上审批既可发挥专职审批、专家审批的优势,又可统一审查审批标准,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三是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实行网上作业后,贷审会委员和有权审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和查阅所有与信贷审批相关的各类信息,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四是提高监测分析水平。信贷审批全过程通过系统完成,使得计算机可以自动计算、评价各部门、各操作人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五是提高业务数据的准确性。信贷业务审批通过系统进行,所有操作人员录入系统的资料数据将受到各级行多个环节信贷人员的关注和审查,这将从根本上解决cms管理信息输入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
2、明确信贷业务网上作业工作目标。市分行根据总行要求,制定了实施信贷业务网上作业的总体目标:7月1日前,全行所有个人信贷业务实施网上作业;9月前,全行所有信贷业务内部运作全过程都必须通过cms信贷审批系统完成,并将所有纸质文档全部纳入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取消系统纸业作业模式,实现信贷业务全品种、全流程的网上作业。同时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采取“先双轨后单轨,先个人后法人,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广信贷业务网上作业。
3、推行信贷业务网上作业的工作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施进度。实施网上作业,变革了传统的信贷审批运作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操作习惯,影响全面而深刻,相应的阻力也大、困难也多。因此各行要比照市分行作法由一把手挂帅,成立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确保实施进度。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实施信贷业务网上作业将带来信贷管理模式的变化,尤其是信贷审批方式、方法的改变,需要配套办法跟进。市分行将根据网上作业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制定网上作业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手册,对网上作业条件下不同业务品种、不同处理环节的操作要求,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具体操作,防范风险。各行要将实施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市分行反映,并在市分行框架内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的操作细则。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保障系统运行。信贷业务实施网上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信贷前后台部门的应用推进,更需要科技部门的运行维护,以及计财、人事等部门的资源配置支持。尤其是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是业务开展的前提,这是纸上作业模式所不曾遇到的重大问题,各行要按照职责分工给予高度重视并提供充分保障。
四是实行全面培训,确保人人会用。网上作业单轨运行要求信贷业务各环节、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都必须直接在系统中操作,并要强制要求人人使用,保证人人会用。因此,市分行将采取逐个二级分行办班的形式,市分行派人授课,一竿到底,一步到位的方式进行培训,确保所有信贷人员熟练掌握网上作业的基本技能。
五是建立督导考评机制。市分行将建立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推广工作督导考核和定期通报制度,并纳入cms运行管理考评办法中予以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和处罚,以此推动全行信贷业务网上作业的顺利实施。
(四)加快创新步伐,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今年在继续落实“六项”信贷风险控制制度的前提下,着手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加快创新步伐,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1、积极探索“三农”信贷风险管理。“三农”信贷额小、量大、分散,总体来看,风险程度相对较高,主要特征表现为“两低、两不、两弱”,即: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低,财务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竞争能力弱、抗险能力弱。因此各级行信贷管理人员要继续加强对“三农”信贷管理的探索,吸取历史教训,进一步强化“三农”信贷的风险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三农”信贷业务发展的有效性。下半年市分行将结合12个“三农”试点行和联系行情况,总结探索构建“三农”制度体系、创新信贷产品、改进操作流程、完善责任机制等经验,并择机在全行范围内推广。
2、完善和创新信贷制度管理。一是在总行信贷制度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内,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股改要求、市场环境变化和监管要求制定我行短中长期信贷制度建设规划,重点研究未来三年信贷制度建设的任务目标,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信贷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二是强化制度的统一管理。从今年起,在总行授权范围内的信贷业务制度、综合管理办法、涉及多个部门的重点单项产品制度由信贷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其他单项信贷产品操作办法可由相关前台部门牵头制定,信贷管理部门参与,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须经同级信贷管理、法规部门审核同意,方可发文执行。同时要对有关制度进行修订、整合和完善,并进行后评价。三是突出制度制定重点。主要包括“三农”系列,信贷综合管理办法,单项信贷抵押类、质押类、可循环类、便捷类、组合类担保产品操作办法以及新型业务相关办法的制定工作,尽最大努力贴近市场竞争和适应客户需求变化。
3、加强在线监控管理。一是将本级行审批的授信业务和用信余额较大客户作为监控重点,通过对限制性条款、贷后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等方面的有效监控,及时跟踪并掌握授信执行、贷款发放、信用风险变动情况,定期向审批人、相关部门和下级行反馈。二是做好“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风险监控。对于增量贷款,重点对钢铁、建材、火电、化工、纺织、汽车等行业新增贷款投向、投量、风险状况进行按季监控,引导和督促下级行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和产行业政策。对于存量贷款,按照总、分行出台的行业信贷政策和准入退出标准,及时公布退出客户名单,督促下级行抓紧清收,及时退出。密切关注产行业信贷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变化情况,对于目前经营尚属正常但存在潜在政策风险的客户,及时预警信息,提示下级行预见性退出。三是搭建集团客户信息、风险提示以及风险联动处置平台。进一步做好集团客户及关联企业在cms系统的认定和标注工作,积极推进集团客户风险提示的深度开展,为集团客户信贷介入、退出、风险防范提供重要支持。四是研究“三农”信贷风险指标预警体系,探索全程监控“三农”业务的思路方法,加大对涉农和县域贷款的监控力度。五是加强对个人房地产信贷业务和个人综合授信、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的监控,重点关注加息和资产价格变动给个贷业务带来的影响、个人综合授信业务的贷款用途情况。
4、强化集团客户管理。一是完善集团客户信贷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集团客户的内涵、认定程序、各层级集团客户管理模式与管理深度、非本级行管理的跨区域集团客户的组织与管理等。二是各二级分行要在去年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本级行直管客户的范围和数量,要加大对其直接营销、调查、服务的力度。制定管理行客户部门直管客户的业绩考核办法,强化责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将客户分层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对集团客户授信的统一管理,建立适应分层管理需要的集团客户授信审批机制,合理确定集团客户的授信额度。处理好主办行、协办行之间的合作、利益、责任等诸多关系。增强前后台部门,上下级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疏通集团客户信息传导机制。四是加快cms系统集团客户管理的升级改造,完善系统功能,增强系统在集团客户认定、信息管理、业务审批、额度控制、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各方面的功能,提高集团客户管理的技术手段,5、加强或有资产业务管理。一是加强限额管理。市分行将继续对或有资产业务实施较为严格的限额管理,各级行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综合经营计划下达的指标和要求,禁止因信贷规模不足而变相绕规模,擅自突破或有资产用信计划的行为发生。二是严格控制垫付率。各级行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防范和化解或有资产风险,加强对或有资产业务的监测,对已形成的银行垫款要积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加大清收力度,尽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三是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各级行要强化承兑保证金管理,除同业竞争激烈的客户外,不得随意降低或减免保证金。认真落实总行下发的《关于增加银行承兑汇票承诺费项目的通知》相关规定,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实行差异化承诺费率。要多管齐下,逐步解决解决承兑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状况。四是切实防范操作风险。今年总行将下发《票据业务操作手册》,各级行要严格按照手册规定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管理要点进行操作,加强一线人员票据鉴别、识假、防假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客户经理鉴别客户资质、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能力,切实防范利用假票以及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套取银行资金的诈骗行为发生
(五)坚决落实从严治贷方针,提高信贷执行力。近几年来,市分行加大了信贷检查和违规处罚力度,对提升全行信贷人员尽职合规意识和遏制“乱作为”以及防范信贷经营风险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但从今年全省信贷年检看,信贷违规问题仍普遍存在,其违规面之宽,违规笔数和金额之多,违规性质之重,令市分行党委十分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思想出现偏差,没有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有的行为了完成当期经营指标,降低标准发放贷款,无视信贷资产风险;有的贷款发放后放弃贷后管理和监控,形成贷款事实风险。二是合规意识欠缺。有的行明明知道没有完全满足上级的贷款批复内容,全面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但出于经营的压力,仍然置制度于不顾,顶风而上,违章操作;有的甚至将他项权证借走交客户使用。三是信贷执行力缺失。突出表现在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信贷人员履职不到位。四是信贷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有的甚至存在个人道德风险。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行高度重视。农行过去饱尝了违规经营的苦头,我们绝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重蹈历史覆辙。我们既要反对“不作为”,又要坚决治理“乱作为”;既要抓有效发展,又要抓风险控制。这是我们办商业银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落实从严治贷方针,提高信贷执行力,必须对胆敢违规者施以重拳。市分行党委决定对今年信贷大检查发现并核实的问题要依纪从严处理:对于去年因信贷违规而参加市分行违规培训班学习的责任人,今年“年检”中发现其继续违规,且情节严重的,一律下岗两年,下岗期间只发基本生活费;对于严重违规行为的责任人,一律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号入座”,该开除的开除,该撤职的撤职;对于其他一般或轻微违规行为的责任人,按不同情节实行违规积分处理,组织参加市分行开展的违规培训;明年检查出再违规的,加重处理;对未执行”两核准一通知“制度或对违规行为未抵制、未报告的风险经理,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一律调离风险经理岗位。同时对检查发现违规问题较多的二级分行从严控制信贷规模,上收部分管理水平低的县支行所有新放贷款权限;从信贷检查开始,对经检查连续两年违规笔数和金额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性质较为严重的二级分行,市分行将对一把手行长和分管行长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三年信贷检查发现违规笔数和金额排名倒数第一的二级分行,在该行任职满三年的行长和分管行长一律撤职。
提高信贷执行力各级行领导必须带头执行制度,作出表率,以影响和形成全员敬畏制度,遵守制度,自觉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先进信贷文化。
1、扎实开展业务培训。今年市分行将对各级行的独立审批人、信贷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风险经理和审查审议业务骨干等进行全面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信贷制度、行业信贷政策、cms功能应用、在线监控、信贷审查审批等。各级行也要制定详细的信贷业务培训计划,并要抓紧落实,抓出成效。
2、稳定和充实信贷人员。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充实信贷队伍,特别是要根据“三农”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补充营业所、分理处、办事处等基层营业机构的客户经理。要实施独立审批人、风险经理、客户经理专业序列管理,拓宽业务骨干发展渠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信贷业务免责制度,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培育先进信贷文化。各级行信贷人员要牢固树立“诚信、风险、服务、创新、社会责任”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感染、约束、教育、引导作用,并要结合信贷管理工作特点,在信贷人员中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价值观,逐步培育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先进信贷文化。一是“合规尽职的理念”,所有信贷业务都要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运行,规范信贷人员的操作行为,勤勉尽职;二是“爱岗敬业的精神”,信贷人员要争取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熟悉本岗位、本专业的操作要求和相关知识;三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和制止弄虚作假和欺上瞒下等行为;四是“廉洁自律的操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坚持原则,清正廉洁。
【信贷审批部门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信贷部门工作总结12-16
银行信贷部门工作总结01-22
银行信贷部门工作总结6篇04-15
银行信贷部门年终工作总结04-16
【荐】银行信贷部门年终工作总结03-20
行政审批工作总结05-02
银行信贷部门年终工作总结3篇05-30
银行信贷部门年终工作总结精品5篇02-01
信贷客服工作总结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