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7 21:11:4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第七组一篇经典的文学性文本,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爱财胜命的吝啬鬼形象。“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定格在了读者心中。

  细读这个经典片段,可教的点还真不少。一是疑难字词。古代白话文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为什么“赵氏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语言精炼传神,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入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茎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题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虽然在第五组的“名著之旅”中,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专项训练,而课后习题、单元习作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这两大落脚点。以此对照各学点,把“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在尝试模仿写话中初步习得作者抓住典型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作为核心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宜的。

  确立核心目标后,该如何“紧扣核心目标,分步推进落实”呢?我想,“模仿迁移”的关键是之前“方法的习得”。在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教师需要做怎样的引导和化解?这是我们在课前需要思考的。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很快聚焦严监生临终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也能笼统地感觉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感好的同学能体悟到人物的吝啬,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节约的表现。同时很多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这篇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它的表达效果到底是如何凸显的呢?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运用了“同桌互读,关注动作描写——师生对读,凸显神态描写——想象练笔,揣摩内心想法——感受形象,习得表达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从今天的课堂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

  “三次摇头的比较”本意是在学生交流中先关注这个摇头的动作是有变化的,“狠狠,把眼闭着摇头,两眼睁的滴溜圆”这些词眼把动作写得更具体、更细腻;“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些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可是今天学生在这一个环节的理解已经比预设更深,直接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通过练笔来揣摩内心的'环节就可以在这儿整合,跟上,重点引导学生学生在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严监生在众人老是猜不着的情况下着急、生气、无奈、绝望的丰富心路历程。这样学生不仅弄懂人物动作背后隐含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这一处的小练笔理想的做法是学生试着写三处,这样更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完整心里历程,

  张老师提到的“适时补充讲话时的身体状态”这一策略,当时也考虑过,主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二是与后文严监生因为两茎灯草而一直做着“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和“狠狠地摇头”这些颇费些力气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学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质:面对金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也决不含糊。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但因为一节课毕竟时间有限,后来做了割舍。

  确立了核心目标后,如何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分步落实是保证高效课堂质量的关键。请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提出宝贵意见。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2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3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另外,课堂上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尽情发挥,学以致用。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4

  课题组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上一节“传统文学与习作教学整合”的课,翻翻我的语文课本,与传统文学有关的内容可不少,除古诗词以外,还有《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课文都出自于我国的经典名著,且篇幅都很长,如何把这些课文与习作教学整合?我还真是有点束手无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上《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对他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解读教材、查找资料,最后理清了教学思路。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再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初读课文,关注语言表达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等等。通过句子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那”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接下来是通过观察插图和文本的结合了解病重和诸亲六眷对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种种猜测及他的反应,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严监生“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从失望到急切到生气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他真是有口不能言啊!这样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激发想象,补白语言交流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二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根据文段叙述,设置语言补白环节。首先在大侄子猜测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摇了两三摇”、“两个指头”、“亲人”等关键词,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对二侄子或者奶妈说”,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各发奇想,生成许多有趣而又活灵活现的答案,如有的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二侄子啊二侄子,我都快要死了,你居然还跟我提银子,你想气死我呀!我的意思是那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我想让你挑到一茎,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叫我怎么死得安心呀?还有学生写道:严监生心想,奶妈呀奶妈,你真是气死我了,刚才大侄子不是说了两位亲人吗?你还说舅爷,舅爷也是亲人呀!我都给你提示了两个手指,你总猜不中,亏你在我身边呆了这么多年怎么一点儿也不了解我的心思呢?我的意思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快去挑到一茎吧!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严监生所想、所说如此多,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出来,进一步体会留有悬念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妙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口语表达及习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四、拓展阅读,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课进入尾声,通过“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了。这么一个吝啬鬼、一个守财奴,“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

  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这一切的一切,显得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这部名著,走进一个内心复杂的可怜吝啬鬼,还能看到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追求名利鲜明形象。课件出示:王冕、范进、匡超人、穷秀才的图片,简述他们的不可思议之处,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

  总之,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单一以及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有人说,课堂的精彩源于教师丰富的底蕴,精彩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此看来,为了成就明天的精彩,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啊!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5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的落实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二、词语理解的落实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三、学习写法的落实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下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涩涩的,这都不如我昨天的试讲的效果。反思,我对这节课没有成竹于胸,以使我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投入到教学中。课前的功课没有做足做好,便不会有理想的课堂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6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精彩的片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生动的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浪费了油伸着两个手指不得断气,知道小老婆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垂下手指断气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3、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主要采用了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一、成功之处

  1、七要素轮换使用,攀升强化次数。

  这篇文章很多用字用词与现在有区别。要想理解文章就必须先攻破词句这关。于是在备课时,从意思、用法、说法三方面分类整理出孩子们需要掌握的词语和难度的'句子,呈现在学习卡一中。教学时,通过同桌互读互听,在检测预习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时我分了两个板块。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这部分内容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富甲一方却已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却还在关注着那丁点灯油,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为学生理解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做好铺垫。教学时,先看插图,通过观察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接着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病重的重点语句,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并批注感受。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这是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感受。再让同桌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思路。接着小组合作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完善表格。在教师补讲时,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学习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七要素轮换使用,使关键知识强化次数不断攀升。

  2、交出主动权。教学中,我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同桌互相检测预习成果;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同桌二人交流,最后小组整合学习成果,并汇报,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做了最后的补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走出位置,了解其他小组学习情况,然后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小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3、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对严监生病重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在理解人物特点环节,拿出灯草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深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4、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教学时,多次运用约定进行动静的转换。其中,完成单元组合作学习的约定是根据《儒林外史》序言中的两句话制定的: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关注、角色分工明确、讨论时不影响别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能做到面向大多数同学。

  二、不足之处

  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MS—EEPO教学改革的指引下,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7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由于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著,仅凭教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曾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费油,很节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著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于是,我抛给他们一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完全必要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吝啬,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但严监生的吝啬,却是极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仅凭文中的几处动作描写显然不够。补白,在这里又发挥了独有的作用。我首先启发孩子们结合原文去想象:即将死去的严监生,是副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有的说他脸色苍白,有的说他骨瘦如柴,有的说他奄奄一息,有的说他连眼睛都没有力气睁开了,半睁半闭的……在这些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共同的答案:严监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濒临死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些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举动呢?他心里想什么呢?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你们,你们不要点两茎灯草啊!太浪费了,快挑掉一茎,否则我……我死不瞑目啊!”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反应中,孩子们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临死前都是交代后事,和亲朋话别,而这个严监生,死前的最后一缕牵挂竟然是两茎灯草,最后的一点力气居然全用在两茎灯草上!太吝啬了!这是要钱不要命啊!顾钱不顾情啊!

  至此,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完全活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镌刻在了学生的大脑里!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再次感受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取多种补白等教学手段,设法激活文本中的全部话语因子,让他们代表作者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悟到文学的价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阅读教学。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8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9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眼部、手部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除了细节描写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我是分两个板块进行教学的,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体会:第一方面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医生”、“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第二方面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这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理解了词语之后,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因为这是古典讽刺小说,很难读。所以在初读这一环节,我就安排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目的是为了读通课文。

  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比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讽刺写法”等。在第一版块,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感悟“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在体会“严监生吝啬”这一版块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体会严监生的.绝望。“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注重学法指导

  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0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1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主要抓住他的动作、神态来体会,通过想象说话,来揣摩严监生当时的心里活动。同时我还摘录了《儒林外史》中的部分章节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到严监生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却因点了两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的吝啬鬼形象更深入人心。

  阅读教学我们不能只仅仅停留在课内,应该与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既是对课文的延伸,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理解会更加丰满。所以教学完这篇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最后我故弄玄虚,给同学们留下一个疑问,“课文中的严监生的吝啬鬼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扎下了根,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严监生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这节课从整体来看,环节齐全,能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课内外衔接。但课内外的衔接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应过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考查一下,使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更有实效性,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在阅读教学上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2

  一节课下来,喜悦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这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听课教师的称赞,也不是因为评委的好评。而是因为我还沉静在和学生愉悦的教学中:学生默契的配合、积极的发言、独特的见解、活跃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和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不同。

  在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对于正处享受生活、享受童趣的学生来说,怎能领会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所以在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让学生设想一个一般人、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从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到严监生和别人的不同,从而体现严监生的鲜明形象。我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一般人会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问题一提出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诧异的眼神。起初没人发表看法,我想:应该是他们头脑中从没有这个概念吧。过了片刻,有一两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他应该会想他死后他的后人怎么办。”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我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随即慢慢增多。到设想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前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死后我的财产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要给自己建一座黄金坟墓。”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怎么给后人分配遗产。”……此时我悬起的心落了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二、利用多种途径,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作者塑造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这一形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借助文本和课件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严监生的病情、病因,从理性上感悟人物的形象。在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描写严监生的病情的句子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严监生的病情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有的说病入膏肓;有的说气息奄奄;有的说命悬一线;还有的说行将就木……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班学生词汇的丰富,可见学生具有善于积累词汇的好习惯。2、借助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闭目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脸色微严,好像就在严监生的身边。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想象到了骨瘦如柴的严监生;有的说想象到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样子;有的说想象到了严监生颧骨凸显,奄奄一息的样子……学生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由理性升华到了感性。3、再现形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画,,使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融合。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由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再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表意见,迸发出深刻体会后的词眼,如爱财如命、吝啬、守财奴……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三、品读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写法。

  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孤立,然而却又紧密相连。这一环节我从让学生找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其次让学生发现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并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又能让学生微浅的意识到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这一节课中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对于说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确不做评判。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大胆的去揣测,了解作者这一写法,为下一环节总结本片段的写作特点打下基础。有几个同学的揣测让我和在坐的听课教师听后都惊叹不已,其生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而且语言流畅,连我都想开口叫好,将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我觉得能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在我的预料之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测他的内心活动时,引导的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在最后体会写法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处理得有点仓促。今后我会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3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教材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眼部、手部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严监生的吝啬。

  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先让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内容。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语言,关注表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古典讽刺小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首先是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读的时候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读准确。理解古典白话文中和现代白话文不一样的词语,例如:“诸亲六眷” “登时”等等。理解一些通假字,如:“已后”、“记念”等。

  其次,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体会“严监生病重”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这种写法。另外,让学生感悟,用这种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这种写法就叫讽刺。

  二、细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

  要真正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必须细读文本,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走进他的内心。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去思考:“那是怎样的摇头?”体会严监生的失望。“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它的内心怎样?”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如焚。“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 “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注重学法指导

  叶老认为学习要高效,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多处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揭题时一个学生知道严监生的监字读第四声,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教师能及时表扬他,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让学生说说“严监生临死前怎么样?”,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写一写的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也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不足之处:

  第一,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不够;

  第二,时间的分配上,前松后紧。

  总之,在教学中我努力把一些学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师的导语中,教师的评价语中,教师的小结语中。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4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本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三、总结写法。

  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即学习课文的1至7句。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三位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在备课时,我尽量备得详细,老师说的过渡语,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我都进行了预设。如在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时,如果学生没有在1至7句中体会,而是讲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句,我该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把想到的'写下来,反复的琢磨。

  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

  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请学生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

  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5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选自《儒林外史》,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一节课我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抓住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前,我听了姚军老师的一节课,很受启发。在备课时,我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总共分成三个步骤来教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三、总结写法。第二部分我又分成四块来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再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伸着两个指头”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都这么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倒底是什么?接着再由这个疑问引出亲人和严监生的对话,最后揭晓答案,从而体会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形象。

  当我问学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 我表示赞同, 但也有学生提出严监生很节约,为什么还说他是吝啬鬼呢?备课时我怎么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一问呢? 我于是问了学生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 “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吝啬。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才能更好地预设出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势力导,有的放矢。

  整节课中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两个想像说话,一是在三个亲人猜测错误时想像严监生如果还能说话,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二是在赵氏挑掉一茎灯草后想像严监生可能会对赵氏说些什么?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同时学生对于严监生听到众人猜测后的反应体会得较好,教学时课件单独把这三句出示出来,通过朗读一次比一次着急这样一个过程在教学中体现了出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2-06

高二生物教学反思08-01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05-22

高一生物教学反思09-03

严歌苓经典语录05-11

教学反思06-07

线上教学的教学反思08-25

故事教学教学反思07-15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08-08

初一生物的教学反思15篇11-09